前言
如果回顾慈善捐赠在西方的历史,联合筹款的雏形出现在约19世纪后半叶。为了解决本地社区的社会福利问题,同时避免各种不同组织的频繁募捐给社区带来的困扰,一种联合行动模式出现了——由一个独立的服务方来帮助当地社区的其他组织筹集资金,然后按照不同组织的需求,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资助,以及定向的合作推荐。这一模式既提升了不同组织的工作效率使其可以投入更多时间到社会服务上,也避免了重复骚扰捐赠人的问题。
这种联合筹款的模式延续至今,一个核心的功能,就是把致力于解决相同社会议题,或某一特定区域的各种社会问题的组织联合起来,基于由此形成的网络去向社会筹款,网络中的成员共同参与社会问题解决方案的开发与合作,更高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当然,网络中的成员仍然会展开各自的筹款工作,但联合筹款能够将同一议题或区域网络成员的能量整合形成合力获得更大的资源以支持更具影响力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减轻各成员组织在筹款方面的压力。
在中国,联合筹款或称联合劝募,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公募基金会通常都是为自己的项目开展筹款,互联网筹款兴起后才催生出大规模的联合筹款行为。目前中国语境中的联合筹款主要指公募基金会主动出借公募资质,通过招募合作机构,辅以激励措施,发动合作机构资源为机构自有项目或与公募基金会合作项目筹集资金的行为。公募分享型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主流联合筹款模式,相对而言,开展与探索“品牌网络型”“互助社群型(不同于个案筹款)”和“联合议题型”联合筹款模式的组织在中国仍然属于少数。
该研究旨在通过梳理中国与美国联合筹款模式,提炼本土与美国经验,探讨联合筹款在中国本土环境下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并进一步提出适合本土的联合筹款策略与行动建议。在此,也特别感谢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慈善学院博士候选人艾晋对报告的大力支持与无私投入,她在美国联合筹款模式的梳理与分析、案例的撰写与总结上投入了大量的宝贵时间,提出了专业性的观点与建议,并为问卷调研提供了工具设计与数据分析等技术支持。
术语解释
联合筹款,在西方公益慈善行业的语境下常指致力于某个议题领域或某一特定区域内各种社会问题的公益慈善组织联合起来,基于由此形成的网络开展筹款合作的行动。同时,联合筹款网络中的成员也共同参与社会问题解决方案的开发与合作,以更高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本报告研究的公益慈善联合筹款范畴不仅仅包括了美国通用模式即基于议题领域或特定地域的非营利组织,在统一的慈善目标/需求下开展直接或间接的筹款合作,也包括了我国特有的公募基金会与公益组织间分享公募权的合作模式、公募基金会机构/项目品牌授权的合作模式、筹款人和受益人身份统一的互助社群模式,以及以培育地域公益生态为目标的合作模式等。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文献研究法: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