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费用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513569.html来源:雪球
今天分享的企业是雪榕生物,生产食用菌的,主要产品包括金针菇、真姬菇(含蟹味菇、白玉菇和海鲜菇)、杏鲍菇、香菇、鹿茸菌等鲜品食用菌。
逻辑非常简单,我不说什么专业名词了,直接简单粗暴讲。
这是我妈在菜市场买的蘑菇。
雪榕生物的产品是这样的:
好,逻辑出来了。市场普遍认为,食用菌,特别是金针菇、杏鲍菇等工厂化程度较高品种,属大宗农
产品,产品同质化程度高,面向区域经销商TOB销售,议价能力弱,产品价格及盈利水平波动大。其次,公司作为工厂化金针菇龙头,当前市占率高,未来继续成长空间弱。
雪榕生物作为行业龙头,率先开始品牌化战略,包装化产品进行商超TOC销售。而食用菌产品单价低,单次花费小,消费者价格敏感度较弱,随着品牌化战略的推进,有望获得品牌溢价。其次,当前公司金针菇市占率约20%,未来仍具有提升空间,且杏鲍菇市占率较低,未来三年快速扩张后有望成为公司第二大利润点。
如果一个大宗初级农产品变成了高大上的消费品牌,是不是要赚爆?
这么一个同质化产品的行业,雪榕生物能成功吗?
有很多先例的,比如双汇做的猪肉,桃李面包做的面包,海天味业的酱油,涪陵榨菜的榨菜,这些玩意有什么产品差异性?
核心是品牌!做消费品的本质就是心智占领。
同质化的产品有两条路,一条是拼价格走量,一条是拼质量走价。
质量在哪里?品牌、包装、销售渠道、产品本身的质量。
年中报,雪榕生物讲了两方面:
1、渠道拓展,品牌包装提升,产品价格及毛利率增幅明显
(1)公司上半年通过精耕KA渠道,大力拓展线上生鲜电商渠道,结合多品种开展消费推广和精准营销,加强直通市场的深度渗透。通过线上、线下双线驱动,公司品牌包装比例大幅提升,销售价格较去年同期增长显著。
(2)公司通过深度挖掘自身潜力,精耕细作,确保产品质量,优化产品成本,提升雪榕产品力。主要产品金针菇的毛利率较去年同期提升超6%。
2、报告期内,贵州基地杏鲍菇生产基地工艺、技术水平达到行业领先,产品质量显著提升,成本大幅下降,毛利率提升明显。
是不是有感觉了?一方面,公司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产能及金针菇产能均列全国第一,有做低成本的基础,一方面公司在自建渠道,建立品牌方面很有成果。
对于消费品,就三个因素:销售渠道、品牌和质量,有一个牛逼就有可能成功,有两个牛逼就能成功,有三个牛逼就能封神。大家想一下是不是这个道理?
年我国每日人均食用菌消费量为63.84克,年上升至74.5克。根据《食用菌学报》对北京、四川、辽宁、云南四省的调研结果来看,月收入更高的群体更倾向于多消费食用菌。-年,我国人均年食用菌消费量CAGR为10.3%,-年为4.6%,保持稳健增长。而以世界
卫生组织提出的最佳饮食结构一荤一素一菇来看,营养学家建议的每日食用菌消费量为克,当前我国的人均消费量不足建议值的三分之一。
这个逻辑其实和烘焙品的逻辑完全一样,第一,随着经济的增长,该品类的消费在总消费中占比提高,第二,经济越发展,人们越在乎品牌,在乎包装,在乎小量销售。
在我看,雪榕生物转型做C端非常及时,正确。
从行业现状看,目前我国食用菌生产工厂化程度十分有限,工厂化率不足10%(年约8.7%),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市场规模约-亿元。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工厂化食用菌占有率达95%以上,日本达90%以上。与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率仍具有巨大提升空间。
这个和养猪的逻辑是一样儿,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
但是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以《食用菌》刊载的山东省调研数据为例,工厂化生产的成本多高于农户生产成本,主要原因是农户生产的劳动力成本和能源费用均低于工厂化生产,且农户生产多采用简易大棚,搭建成本较低;而工厂化生产对厂房等设施条件要求较高,固定资产成本高。但从收益来看,金针菇工厂化生产平均收益为3.07元/kg,农户生产平均收益为1.24元/kg。高成本高收益现象一方面得益于工厂化生产的单位产量远高于农户,另一方面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成色好、质量佳,企业的销售渠道多、议价能力强。
这个逻辑和养猪的逻辑是一样的,散户的养殖成本和屠宰成本低。
但是现在养猪行业的逻辑变了,那就是我大场的养殖成本比农户低,我直接碾压你。
雪榕生物的逻辑是,我的产品比你的产品质量高,我和你拼价格不划算,我自己去做品牌。
养猪上市企业的猪肉和农户的猪肉是完全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异性,只能拼价格。
而雪榕生物的产品就是比其他家好,包括其他大厂,这是一种企业独有的文化和传统。这个我做过业内人士的调研,自己也反复做过比较,雪榕生物的产品确实质量要好一点,而且质量稳定。
有这个强硬的产品基础在,必须做C端啊,必须做品牌啊。总不能去拼价格吧。
在这个行业,靠价格战已经走不通了,不赚钱,而且消费者对价格也没那么在意了。证据如下:
年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只有47家,年增至家,年食用菌工业化生产企业数量达到峰值家。但伴随着企业数量快速增加,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部分工厂化程度较高菌种价格快速下行。一部分技术含量低,成本较高、过分依赖进口菌种的企业开始退出,年起,食用菌工业化生产企业数量持续减少,至年为家,较年最高值减少了47%。该现象
与其他食用菌工厂化发达国家相似,均经历了企业数量膨胀到企业数量精简、产能低劣到产能优化、管理粗放到管理精细的食用菌工厂化企业发展过程。
食用菌工厂化数量自年以来持续减少,与之相伴的则是头部企业份额的不断提升。头部食用菌生产企业中雪榕生物和众兴菌业为上市公司,两者市占率(两者年产量/工厂化生产总产量)从年的3.8%提升至年的17.6%。
为什么成本更低的小农被淘汰了呢?表面看是技术因素,其实是小农经济下拼价格的模式没有了经济效益,这条路走不通了。
在看销售渠道的建设,公司建设了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全国布局的销售网络有助于公司更好地掌握各地食用菌产品的供求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调度产品并合理定价,提高销售行为的主动性与可控性,更好地抵御区域性供求失衡的风险,并增加客户的粘性。
这个时候做C端建设就顺理成章了,如果不是全国性的布局,而只是区域性的产品,那么做品牌花费多,效果差了。
公司通过精耕KA渠道,加大对大型连锁超市的铺货力度,结合雪榕主题月活动进行促销推广,并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