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研公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逃离合资车企的年轻人曾经的高薪靠山如今却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早期好治疗吗 https://m-mip.39.net/pf/mipso_13150497.html

来源:第一财经

逃离合资车企的年轻人:曾经的高薪靠山如今却是围城

作者:唐柳杨

“我很快就要提离职了,公司最近半年走了很多年轻人,多数是‘80末’和‘90初’,执行层的中坚力量。”7月底,国内某头部日系车企一位经理级职员肖倩向第一财经记者说道。

肖倩的首选是造车新势力,其次是换行业,快消、保险行业都在看机会。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包括德系、日系、美系等在内的合资车企乃至于部分豪华品牌,最近半年都出现了一些年轻职员频繁离职的现象。

也有部分年轻职员虽然没有离职,但其职业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家德系合资车企工程师许晨告诉记者,最近与分布在不同合资与豪华车企的同学聚会,开口便是“有没有工作推荐”。

“大学毕业那会儿能够进头部合资车企是最好的选择,工资高、平台大。但是从年起工资年年降低,公司的发展不明确,内部的上升通道越来越窄。”许晨说。

国内一家车企营销高管表示,虽然“出逃”的年轻人不能代表全部的年轻职员,但这种现象在早几年是很难想象的。就在五六年前,合资车企还代表着相对高的收入、安逸的工作和稳定的生活。而现在,随着燃油车市场的下滑,自主品牌与豪华品牌的上攻下探,合资品牌市占率连续5年持续降低,腰部合资车企生存境况极其艰难。

今年上半年,自主品牌市占率恢复到42%。最近在一场汽车论坛上,包括长安汽车总裁王俊等在内的多家车企高管都乐观地认为,自主品牌的市占率在未来5年将会超过50%,在新能源市场的市占率将会超过70%。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路线图无论是从政策端还是市场端都已经明确,但合资车企在新能源、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方面的布局普遍落后。

“前面几年倒下的是现代、福特、神龙,慢慢会是通用、大众,日系能拿到保守客户的订单,会坚持得久一点。”上述营销高管表示,“年轻人既是消费者,也是价值创造者,年轻人开始离开合资车企,这个现象本身也很能说明问题。”

合资车企变成“围城”

许晨至今还记得年入职某合资整车厂内燃机部门时,HR给予他们这一批新入职员工的保证:“在工作的前三年,我可以保证,你们都会成为你们同学中收入TOP3。”

HR并没有说谎,许晨没有进入整车企业的同学,第一份工作年薪通常只有4万~5万元,而年许晨的年收入已经接近20万元,是同一批同学中的佼佼者。

“我是一个幸运儿,当时我们一批同学到这里面试,能留下来的并不多,而且工作的头几年,收入要远比没进入整车厂的同学高上一大截。刚开始同学聚会,大家都让我来请客,谁叫我收入最高。”在谈到刚工作时,许晨分享了这样一个小细节。

但近几年,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干了快7年了,收入涨幅非常小,尤其是最近3年,不仅没什么涨幅,反而还有下跌。”许晨说,当时那批年收入远低于自己的同学,在收入上已经实现了反超,其中有部分人更是进入了管理岗,前途看起来一片光明。

而在合资车企工作7年的许晨,很难看到晋升的希望。一方面传统车企有着完善的流程体系,上下级、前后辈等级观念较重,在领导以及年资更久、排名更加靠前的干部储备没有升迁之前,“新人”们很难得到升职的机会。另一方面,合资车企的中层以上管理岗位大多数是股东派驻的员工,即跟母公司签合同的员工,跟合资公司签合同的职员相对而言晋升机会偏小。

“和我一批进来的一个同学,做了2年干部储备了,看不到希望,去年跳槽去了一家机器人公司,我连干部储备都不是,更没有希望。”许晨说。

更让许晨感到焦虑的是自己的专业方向,年时内燃机部门是“香饽饽”,7年之后的年,内燃机却成了夕阳产业。“部门里还有一些老人,等他们退休,估计我们这个部门也就没有了。”许晨说。

在工作收入、升职均陷入僵局时,许晨并非没有考虑过外部的机会,但是较为尴尬的是,自己所从事的内燃机专业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即将被淘汰的“旧产物”,能够对口的工作机会并不多,同时近几年合资车企光环远不如前。

五六年前,合资车企的经理或者主管级职员跳槽很容易,吉利、奇瑞吸收了大量合资车企的人才,并且能够给到职级和收入的增加。但是随着近几年竞争关系的变化,自主品牌开始侵占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并且自身的人才培育体系逐渐成形。一直在合资车企成熟流程中做一颗“螺丝钉”的员工,在和自主车企以及新势力车企背景的竞争者对比中,优势已经不再明显。

“在面试过程中,用人单位总归会询问一些之前做过的工作,但实际上我们有很多工作都是国产化工作,技术都是海外来,我们接触不到核心,还有很多工作是和供应商共同完成的,能说的或者真正闪光的点并不多。另外,跳槽无非想追求一个更好的收入和职位,但是当下升职无望,没有相应的管理或者独立带项目经验,要打动面试官,有难度。”许晨表示。

许晨介绍说,和他同一批进公司的一位同学,在年跳槽去了一家自动驾驶公司,当时他还挺想不通,同学为什么会放弃大企业的工作机会,去一家看起来不太稳当的创业公司。

“现在来看,同学的选择是正确的,往自动驾驶转型可比做内燃机有前途多了。”许晨告诉记者,和他同期入职的年轻人中,还有一部分离开了汽车行业,转到医疗器械、保险等行业。这两年公司离职的年轻人很多,留下来的则有些人心惶惶。

“以前大家做兼职都有些遮遮掩掩,现在有些人会在上班时间‘串门’去推销保险或者别的理财产品,甚至还有人在办公室里公然和猎头打电话。”许晨说,他正在读同济大学的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前不会离职,研究生读完后可能会换一个行业。

“合资品牌的背书不再吃香”

年大学毕业之后,沈康进入了某知名内燃机咨询公司。尽管收入不高,但这一经历为沈康夯实了专业基础,提供了不错的职业背书。在内燃机咨询公司工作了三年之后,沈康进入了国内某豪华车品牌研发中心,继续从事内燃机研发工作。

沈康的职业轨迹非常符合他最初的个人职业规划:从乙方(内燃机咨询公司)到甲方(主机厂),随后在主机厂深耕,实现专业、收入以及职位上的持续提升。但计划始终赶不上变化,汽车产业正经历着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剧烈变革,对于还不到30岁的沈康来说,日渐式微的内燃机,让沈康一时间看不到未来的出路。

好在企业自身的战略调整帮助沈康实现转型。年,这家豪华车企开始电气化转型,在完成最后一代内燃机的开发工作之后,沈康所在的内燃机测试部门整体转型到电动化,进行三电相关的测试工作。

“客观来说,从内燃机转到三电,测试这块差别不太大,有些理论性的需要重新学一学,毕竟化学能和电能,工作原理不一样了。”沈康说道,尽管从内燃机领域转变成电动化领域,在工作上提出了新的挑战,但他希望借助公司的业务调整,给自己增加电动化相关的背书,实现职业上的转型。

当专业领域从内燃机转到三电之后,沈康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原本他计划“从一而终”,用忠诚和时间为自己谋求职位和薪酬的上升。但特斯拉、蔚来为代表的新势力的崛起和它们开出的跳槽加码,让沈康看到了新势力公司在产品、用户运营方面更多创新的玩法,以及更快实现升职加薪的路径。

沈康最近购买了一辆蔚来EC6作为座驾,以车主身份去体验新势力的产品和服务。

“在产品智能化,还有服务,包括粉丝圈层的运营上,蔚来真的和我们公司不在一个level上。在产品机械素质上,现在传统车企还有优势,但是这个以后会不会和内燃机一样被淘汰呢?未来的用户会不会比机械素质更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