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研公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22新演出消费趋势报告Z世代演出消费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有什么新药 https://m.39.net/pf/a_4784149.html

从一鸣惊人的《唐宫夜宴》到《洛神水赋》,再到虎年春晚火爆的《只此青绿》、哔哩哔哩的《上元千灯会》,传统文化演出模式及受众,都在同步更新。

年轻的创意背后,这些让年轻人直呼“泪目”“献上膝盖”的节目为何破圈?传统文化演出如何创新才能活起来?新一代年轻人追捧的演出消费新趋势是什么?

数据显示,01年B站国风爱好者人数超1.77亿,18岁~30岁人群占比约七成。随着新世代成为文化消费的主力军,充满时代感、文化感、科技感、沉浸感的新演出正在成为新一代年轻人追捧的消费趋势,将传统与现代科技结合,具有年轻人视角和年轻创意,正在成为传统晚会演出探索的新方向。

从中国的文化土壤生根发芽,新演出市场的下一步将是“文化+”。

“中国节日”系列中火爆出圈的《洛神水赋》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河南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副总经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总导演之一的程万里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时代下成长的年轻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探寻兴趣非常强烈。要把传统文化演出作出现代化表达、创新性表达和科技赋能,符合年轻人‘科技+时尚+传统文化’的预期和喜爱,节目才能在时代背景下受到欢迎,得到年轻人青睐,更好地传播传承文化。”

值此3·15之际,《每日经济新闻》采访了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卫视、B站、优酷、咪咕视频等,并做了新演出数据调研,以期解构Z世代的新演出消费群体形象。

中国节日新世代观众对演出依然“重点消费”

01年~0年,传递中国文化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风靡全网,在元宵、端午、清明、七夕等传统节日,“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组均交出了口碑不俗的作品。

据节目组提供的数据,《01河南春晚》的全网阅读量达到60亿,一年后的《0河南春晚》全网阅读量更是上涨至亿。具体的关键节日节点,《中秋奇妙游》《端午奇妙游》全网阅读量均超60亿,远超同期节目。

元旦和春节这样的重点“中国节日”,新世代观众依然是“重要需求”“重点消费”。

在颇具仪式感的跨年晚会,央视在收看比例上仍是老大,超过一半的网民选择在央视观看跨年晚会,紧接着是湖南卫视和东方卫视,收看人群比例为1.7%和9.8%。同时,也有7.8%的网民表示会跟着“爱豆”走,因此在节目未确定的情况下,明星不失为平台跨年晚会的一块宣传招牌。

从《唐宫夜宴》火爆破圈开始,河南广播电视台推出“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被年轻人列入必看节目之一,年轻人成为主流受众。

数据显示,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B站平台用户中,B站粉丝中,16岁~5岁用户的占比最高,为38.8%;B站游客中,这一年龄段占比则为3.6%,仅次于40岁+用户占比。

在微博平台相对较为成熟的用户群体中,“中国节日”系列节目5岁~39岁用户最多,占比超四成;其次则为18岁~4岁的用户,占比高达35.8%。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总导演之一的徐娜表示,节目的创意初期,会去网上去寻找一些创作的灵感,包括年轻人现在感兴趣的当下的国潮,会思考年轻人如何理解,视角是什么,会站在年轻人接受的层面去做节目创作。

晚会“活”起来更受女性观众青睐

每一幅画背后都是一段历史,一段文化传承。

无论是《只此青绿》舞姿的宋风雅韵中的沉稳与傲骨;还是《洛神水赋》中的“翩若惊鸿,矫若游龙”,唯美、传神、具有年轻创意的传统文化演出更受女性观众的青睐。

在“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用户中,无论B站平台的用户还是微博平台用户,女性占比明显高于男性。其中,该系列节目的微博用户中,女性占比超过七成。

“因为女性用户明显高于男性,所以我们整个系列节目中,唯美的东西会更多一些,同时也会在节目中传递女性自强自立的信念。”徐娜表示。

内容创新趋势背后,是新世代消费者文化消费的变迁。《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国潮兴起下,国风正在成为新一代年轻人追捧的消费新趋势。

数据显示,01年B站国风爱好者人数超1.77亿,18岁~30岁人群占比约七成。其中,在B站传统技艺类视频创作者中,18岁~30岁占比达6%。越来越多人通过视频了解、学习、继承传统文化。

国风正在成为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之一,民族乐器、戏腔、原创国风舞蹈、非遗手艺等内容逐渐流行。01年,B站历史人文类视频播放量增速达%;戏腔视频播放量增速达75%;国风舞蹈类视频播放量增速达0%,国风原创编舞视频播放量增长%。

线下演出云端互动线上收入占比已超线下

线下演出、云端互动成为5G云演艺的主要特征。

与传统线下演出相比,5G云演艺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内容传播,以及提升线上收入占比。从数据来看,00年咪咕汇社交总阅读量超68亿,传播总曝光量为76亿,远超传统演出的曝光量,也给咪咕公司带来了强劲的会员拉新作用;与此同时,00年咪咕汇线上收入占比为60%,已经超过线下收入,成为演出主要收入来源。

案例

案例1

传统卫视:不做文化复刻,打开年轻人文化探索新窗口

自《唐宫夜宴》火爆出圈后,随着“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和《舞千年》的相继推出,《洛神水赋》《龙门金刚》《有凤来仪》《火》等传统文化内容也成为全民热议的文化标签,河南广播电视台和河南卫视似乎一下子抓住了年轻人的“燃点”。

“破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国潮兴起是时代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做文化复刻,不做历史的搬运工,而是在整个历史文化中找到了韵脚,用当下的形式呈现出来,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徐娜表示。

在徐娜看来,中国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在崛起,受众需要情感的出口,而“中国节日”系列的探索恰恰抓住了时机,击中当下年轻人更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

河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节日”系列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和数据反馈为传统卫视打开了一个靠近年轻人的窗口,也更加坚定了其在这条道路上的探索。

创作团队开始从创意到制作,再到宣发、播出,更多地拥抱互联网,用更新鲜的视角、更年轻化的工具,诠释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化。

“只要有好的创意,我们就会大胆起用80后、90后的年轻导演,他们身上恰好有对文化的当下解读和视角展现。同时我们也会经常去评论区看年轻观众的反馈,寻找创作灵感,宣发团队也在节目创意初期就融入进来,把媒体平台化,把平台媒体化。”徐娜坦言。

截至目前,“中国节日”系列共推出了9期节目,全网累计阅读量超亿。《洛神水赋》一舞后,引发了网友们对书画、对水下操作、对洛神的大量讨论。徐娜发现,当下的年轻人更喜欢传播和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在节目中留有一些文化的口子更能吸引他们。

“年轻人不喜欢说教式的节目,他们更喜欢去探索,我们只用给观众一个线头,让他去探索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就好了,不用完整地去复刻。”

《洛神水赋》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相比“中国节日”系列,河南卫视和B站联合出品的《舞千年》则将目光聚焦在垂直细分的传统舞蹈领域。

一直以来,很多人对舞蹈存在偏见甚至是有误解的,认为舞蹈是陪衬的艺术。但观众对《只此青绿》《梦莲》的热议,则让更多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