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研公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药行业研究及2022年度策略报告从繁荣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能否治愈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41101/4508489.html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航证券,沈文文)

1医药行业年市场走势复盘

1.1震荡整理,疲态尽显

复盘年医药行业全年走势,上半场强势特征明显。除了2月、6月的调整,其余几个月均实现了上涨,主要是基于CXO板块和新冠产业链的超预期业绩表现驱动二级市场表现,景气度上行,尤其是大市值、高ROE和高增长的龙头白马领跑市场。进入下半场,伴随龙头白马的高估值和交易赛道的拥挤,同其他板块一样,大市值、高景气板块连续多月回调,叠加CDE创新药研发指引等新*策出台、集采预期变化和部分医疗服务龙头阶段性业绩低于预期等因素,市场情绪带动创新药及其产业链持续下行。11月以后,随着负面因素充分释放,低估值中药、药店等板块,超跌的医疗器械板块,以及通胀预期下涨价的原料药等板块带动复苏行情。

1.2上半年优于下半年

医药生物行业整体上涨的4月,其他医疗服务、疫苗和体外诊断三个子板块受益于疫情产业链需求刺激,表现出强势上涨,医疗耗材、医院和医疗设备实现了超过行业平均的涨幅。11月,受益于国家医保谈判结果出炉的利好,多个板块呈现出修复性上涨,其中医疗设备、体外诊断和中药涨幅领跑。随着我国疫情防控趋于稳定、集采降价靴子落地和中药材涨价潮启动,中药板块的触底反弹持续到年年底,主要是基于中药板块业绩边际改善逻辑下的估值修复,中药产业链产品的涨价强化了业绩改善的预期和盈利能力的提升。而且同前几轮集采相比,19省组成的中成药联盟首次集采产品的平均降价幅度好于预期,也形成了催化效应。

1.3横向比较表现居中后位

横向比较其他行业,截至12月31日,申万医药生物指数下跌4.66%,跑输沪深指数(-3.39%),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排名第27,居于中后位。

2医药行业*策梳理

2.1年重要*策——医药行业创新发展趋势明确

年11月19日,CDE正式发布并施行《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依据该份文件的要求,未来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从确定研发方向到开展临床试验,都应贯彻以临床需求、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药物开发原则。该原则对创新药的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药研发应该以为患者提供更优(更有效、更安全或更便利等)的治疗选择作为最高目标,从而实现新药研发的根本价值,实现患者获益的最大化。该原则将推动我国大部分医药企业逐步从me-too往me-better或者完全自主的创新药的路径上转型,给真正有价值的创新释放出更多的资源,避免“高水平重复”带来的同质化竞争,长远来看将利好创新药头部公司及差异化公司。(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2年重要*策——医药行业创新发展趋势明确

研发支出方面,至年医药整体及子行业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数据显示,行业整体占比呈上升态势。年医药生物行业研发占比为2.19%,Q3为3.40%,较年基本持平、较年有所下降。细化来看,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和原料药是Q3研发支出占比最高的三个子板块。其中,生物制品研发占比在年大幅提升,达到13.44%,Q3下降到8.10%,但与年相比仍然维持上升趋势。各药企研发支出占比整体呈上升趋势的同时,进一步验证了医药行业创新发展的长期逻辑。

年12月30日,国家药监局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十四五”国家药品安全及促进高质量发展规划》,旨在加快推动我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跨越。未来5-15年,药品高质量和创新发展将成为国内医药产业发展的主旋律。“《规划》全文12次提及临床价值和临床急需、12次提及创新药、11次提及仿制药,显示药监局等相关部委进一步鼓励、支持具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和仿制药研发上市。

2.3全国范围集采——高值耗材集采第二轮开展,未来或保持每年集采一个品种态势

年9月14日,国家医疗保障局组织开展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14日在天津产生拟中选结果。本次集采拟中选髋关节平均价格从3.5万元下降至元左右,膝关节平均价格从3.2万元下降至元左右,平均降价82%。本次集采共有48家企业参与,44家中选,中选率92%,首年意向采购量共54万套,占全国医疗机构总需求量的90%。

我们认为,高值耗材器械集采将逐渐趋于常态,高值耗材价格下降的预期将会逐步兑现,但海外企业对于高值耗材市场的高市占率的现况将会被逐渐打破,国产替代将会成为趋势。以本次骨科植入医疗器械为例,年我国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市场份额占比较高的企业大多数为强生、美敦力等海外企业。未来随着国产器械纳入集采,有望通过降低产品价格实现以价换量,提升边际效益,扩大市场份额,国产龙头企业市占率有望提升,国产市场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升,市场将会加速分化,生产管线丰富,研发能力突出,竞争格局较好的企业有望从中获益,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3基金持仓显示医药依然超配

3.1医药超配比率排名靠前

医药行业重仓、超配比率在行业居前。从前三季度重仓持股情况来看,申万一级行业里,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电气设备和电子四个行业重仓持股占A股比率排名居前,且超过10%,分别为15.75%、13.25%、12.73%和12.51%;从各行业超配情况来看,基金重仓持股对食品饮料、医药生物、电气设备、电子等9个行业进行了超配,医药行业在各行业中超配比率同样靠前,超配4.39%,排名第3。尽管受到集采等*策影响波动较大,但医药行业在基金重仓持股中靠前的表现,表明了在我国经济增速预期下行的趋势下,医药行业防御属性仍然受到机构的投资青睐。

3.2重仓持股水平维持平稳

医药行业重仓持股全年前三季度表现较为平稳。从医药生物行业基金重仓持股比例来看,年前三季度,基金重仓持有A股医药生物行业的市值占持有A股市值的比例分别为13.75%、14.47%和13.25%。从趋势上来看,在经历了年疫情等因素影响的大幅波动之后,医药生物行业基金重仓持股在1年前三季度表现较为平稳。截至Q3,基金重仓持股比率较年底有所下滑,下降了0.50%。

医药生物股票市场标准行业配置比例数据显示,年医药生物标准行业配置比例出现较一定程度波动,但从全年前三季度表现来看,行业依旧表现较为平稳。H行业标准配置比例为10.37%,Q3为8.86%,较年底的9.38%有所下滑,下降了0.52%。

3.3略有抬升

医药行业依旧超配,呈平稳上升趋势。对比基金重仓持股比例和标准行业配置比例来看,年医药生物行业依旧保持在超配状态。年末至Q3期间,行业超配比例整体呈现上升走势。H医药生物行业超配3.70%,Q3为4.39%。纵向比较,行业整体超配比例在H达到高峰。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常态化,新冠疫苗接种全面铺开,未来随着新冠抗体、口服类治疗药物逐步上市,行业整体逐步回归正常逻辑,创新药及产业链、生物制品、医疗服务和消费等赛道有望接力新冠产业链板块的增速下行空缺。

4融资通畅,证券化率持续提升

4.1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情况

融资规模小幅下滑:年,医药生物行业整体融资.24亿元,同比下滑-3.57%。其中,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行业融资总额.23亿元,同比下滑3.38%;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行业融资总额.00亿元,同比下滑4.46%,较年均有所下滑。

首发上市融资规模占比最大:从融资方式上看,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行业年实现首发.83亿元,增发.88亿元,实现可转债发行56.00亿元,可交换债1.52亿元;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行业实现首发.10亿元,增发31.47亿元,实现可转债发行46.68亿元,可交换债9.76亿元。总体来看,首发上市融资规模占比最大。

4.2医药制造业情况:同比大幅改善

年1-11月,医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60亿元,利润总额为.50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8.59%和71.78%。年,医药制造业营收及利润总额增速分别为4.50%和12.80%。整体来看,与前3年相比,今年1-11月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及利润总额增速实现大幅增长。受疫情催化,高毛利率疫情产业链的收入占比的快速提升推动医药制造业盈利能力改善。(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5常规医疗和新冠疫情构成医疗总需求

5.1老龄化进程加速

从-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逐年增加,从年的1.44亿人增加到年的1.91亿人,同比增速在近5年存在明显的上涨趋势,说明中国人口老龄化已迈入高速发展阶段。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年,个地级及以上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超过了14%,进入到深度老龄化。总的来看,年65岁人口占总人口之比为13.5%,较年的10.5%有明显攀升。预计到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

5.2慢性病的患病率和年龄成正比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65岁以上居民住院率(27.2‰)是青壮年(25-44岁)的将近三倍(9.5‰);另外,通过分析年我国各年龄段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情况可以看到,慢性病的患病率和年龄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患慢性病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老龄人口的增加意味着慢病防治需求的增加。

5.3新冠“悬崖”——疫苗接种加速,低收入国家疫苗需求亟待满足

截至年12月31日,全球共接种疫苗91.96亿剂次。其中,至少接种一剂次人数为45.81亿人,完全接种人数为38.79亿人,与年年初相比有明显提升。每百人新冠疫苗接种量已经达到.77,说明全球新冠疫苗接种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从地域分布上看,目前疫苗接种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特征。接种比例较高的是亚洲、欧洲、北美和南美洲,非洲的接种比例较低。从收入水平看,疫苗接种同样具有很强的分布不均衡特征。按每百人接种剂次统计,截至年12月31日,高收入国家每百人接种剂次超过,而低收入国家每百人接种剂次只有不到20剂次。

6多项支付能力均有提升

6.1卫生费用情况

人均卫生费用持续提升:年-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不断增长,从年的.39亿元增长到年的.00亿元。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之比从年的4.85%上升至年的7.10%,反映出卫生支出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逐年增加。年-年,我国人均卫生费用也保持着较高增速,从年的0.1元增加到年的.3元。年,人均卫生费用增速虽然和前几年相比有所下滑,但仍有9.49%,保持较高水平。

个人卫生费用占比持续下降:

从卫生总费用结构上看,我国卫生总费用由三部分组成,*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和个人卫生支出。从绝对值来看,-年,我国*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以及个人卫生支出均保持增长趋势。其中,个人卫生支出从年的.29亿元增长到年的.29亿元;社会卫生支出从年的.61亿元增加到年的.67亿元;*府卫生支出从年的.49亿元增加到年的.90亿元。

从占比上看,年-年,我国社会卫生支出占比表现出较明显的提升趋势,从年的36.02%提升至年的41.94%;*府卫生支出比例基本保持稳定,年,*府卫生支出占比为30.40%;个人卫生支出比例持续下降,从年的35.29%下降到年的27.65%,为医疗消费的进一步释放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6.2商业保险情况:维持增长趋势

我国年1-10月健康险保费收入为.64亿元,增速为3.82%,增速与年相比有所下降。健康险保费赔付方面,年1-10月为.42亿元,增速为52.17%,赔付支出保持较快增速。整体来看,我国健康险近年来发展较为快速,保费收入维持增长态势,成为个人支付、医保基金支付以外的另一支撑。

报告节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