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调查法会用到非常多的场景当中。
比如公司在研发新产品的时候,研发人员往往会预设一部分客户群体,进行问卷调查。
目的是,根据他们的意见,把有用的信息分析出来,从而体现在产品的设计上。
还有一些企业在策划活动的时候,事先进行问卷调查,这样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来进行策划。
在这里,我负责任的告诉你,问卷调查法基本上没用,根本收集不到有用的信息。
为什么呢?
一般不会认真的回答!
有一次,走在路上,一个业务员拦住我,好话说尽,让我给他做个问卷调查,是关于金融贷款的满意度调查。
说句实话,金融产品我也用过很多,但是我确实不想花这个时间在上面,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
但是,看到业务员苦苦哀求,只能应付的在问卷上随便划两下,根本就没有仔细看所有的选项。
更何况,后面的提出宝贵的意见,也不会再去写任何东西。
前后不过1分钟!
所以,人只愿意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付出时间和精力。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大多都是碍于面子,应付了事。
这种心理活动,在心理学上我把它叫做“泡沫心理”。
和社会上我们经常说的“社会偷工减料”一样。
这种问卷无关乎自己的利益,而且和问卷调查者之间没有建立任何情感上的依附,所以偷工减料随便填一下调查表是大部分人的第一选择。
这样的“豆腐渣工程”,有多大的可信任度呢?
除了对调查问卷兴趣的缺失,导致调查数据的不可信。
人是以比较为基础的判断系统,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如果,调查问卷只是让从两个选项当中任选其一,这样相对简单。
但是,让你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产品的缺点或者改进方法,那就需要比较对象,这样会更有难度。
因此,在新产品的开发,或者创意方面的问卷调查,基本上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有一次,受朋友的邀请,填过一次网上问卷调查。
是关于空气净化器的问卷调查,幸好是我们办公室有一个空气净化器。
多少有些了解,但是,如果让我说出有哪些缺陷,或者如何去改进,对于我来说是很困难的。
因为,我压根就没有用过其他品牌的产品,很难说出有什么缺陷。
更搞笑的是,很多负责调查问卷的人,为了完成任务,各种不负责任。
调查问卷的选项设置根本就不合理,做出来的结果可想而知。
在设计调查问卷的时候,尽可能的由陈述时转变为选择式,这样更有利于被调查者操作。
比如你想开发一款眼镜智能手机,你需要得到被调查者有多少人愿意买,而不是非常想买、有点想买、稍微想买、很想买这些选项。问卷调查法很大情况下,知识在浪费资源和时间。
有效的调查法应该是利益驱动下的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