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科技思考:我国企业国际化的选择路径有哪些?总的来说,传统的国际化经典理论主要从西方发达国家的视角解释了国际化的含义,其实质是企业在本国市场逐步发展成熟并取得成功后,延伸到海外市场的过程,它的主要探讨对象是在全球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国际企业。
一、企业国际化的经典理论
目前被普遍认可的基础理论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海姆于一九七六年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第二种是皮特于一九九〇年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前一学者认为企业选择对外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在与东道国其他同类竞争者相比,该企业有着管理现金和规模经济的绝对优势,同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具有不可小觑的竞争力;而后者则在其基础上提出了五力分析模型,他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才是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所在。
雷蒙德教授提出了著名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大型公司产品的创新和成熟过程一般先在发达国家进行,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后开始标准化,会逐步转到发展中国家生产销售,主要是基于该地区的成本优势。它很好地解释了初始对外投资行为,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就是已经直接在海外进行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跨国公司并不适用该理论。
瑞典经济学家于一九七五年提出了著名的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他们是该理论的最早倡导者,他们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随着企业在外国市场的资源投入逐步增加,按先后顺序一般是四个阶段,最初由代理商出口产品,后来转为自主直接出口,随后成立海外事业部,最后成立海外子公司。日本学者小林规威在该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细化,把国际化进程分为五个阶段,从早期的小规模出口,逐渐加大对海外市场的重视力度,最后实现海外生产和跨国经营,这主要是基于日本和欧洲家公司的实证研究得到的。
英国学者最早提出了内部化理论,该理论是指企业占有原本属于外部市场的利润,把外部市场的相关收益转移至企业内部,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方可实施内部化。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内部化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对海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更深远,表达更简洁易懂。有学者认为影响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三大要素分别是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市场内部化优势。在只有技术优势的情况下,企业宜采取技术转让的方式;如果在技术优势的基础上还有内部化优势,则适合出口贸易。
二、企业国际化路径
就其定义而言,有学者认为企业国际化路径的选择在企业国际化战略决策上至关重要,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国际化的成败。有学者研究企业的国际化路径,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分别是目标市场和进入模式。有学者把研究重点聚焦在美国中小企业,针对国际化路径的选择进行系统梳理,分为六个阶段:充分认识企业国际化的目的、确定好备选方案并实地调研、确定好目标市场、选择适宜的进入模式、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战略补充,一般而言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的程序及步骤越完善、越系统,国际化进程就越顺利,越容易取得成功。
李春顶在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以我国36个行业的一九九七—二〇〇六年的数据为样本,他认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与生产率有关联,生产率低的企业优先选择出口贸易的方式,生产率高的企业则可以对外直接投资,与此同时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估算和修正全要素生产率,确定了我国不同行业最适宜的国际化路径选择。刘宇飞总结了北汽和吉汽的国际化历程,发现我国企业在国际化路径前期,主要通过引进国际市场优秀的产品、技术、人才及管理经验,随后不断创新改造以形成本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再逐步走向国际市场。总的来说,我国汽车行业大而不强,国际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的车企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刘刚、张晓兰等强调在当前国内外环境趋紧的背景下,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路径的进入模式已不能拘泥于出口贸易和海外设厂组装等初级形式,其应聚焦于国际化路径的科学选择,包括产品矩阵、区位选择等多个维度。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企业国际化路径的相关研究中,目标市场和进入模式两大维度被普遍认可。
三、企业国际化路径的选择效果
如何衡量和比较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在国际化研究中至关重要。一般步骤是,首先判断企业所处的国际化阶段,然后在准确衡量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之后,就可以制定出最有益于企业后续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截至目前,很多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国际化程度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多种相关的测量方法。有学主要是从六个方面综合评估企业的国际化成长进程,分别是:远销国际市场的产品、国外生产经营的方式、融资方式、人员素质和组织结构,这一评估方式也被称为六要素模型。
有学者选取了三大衡量指标进行实证分析,来衡量企业国际化的成长程度,这三个指标分别是海外子公司分布国家的数量、海外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所占比例、海外销售额在总销售额的所占比例。还有学者则以全球范围内的服务型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海外办事处数量占总办事处数量的比重、海外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和海外雇员占总雇员的比重来衡量国际化程度。鲁桐从六大维度探究企业的国际化成长程度,分别是跨国化指数、跨国经营方式、组织结构、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和人事管理。
周霞和李飞飞构建了一套企业国际化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分别从国际业务规模、国际业务成长速度及国际业务战略度这三个视角出发。宋渊洋等在代理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发现企业国际化程度与企业内部资源直接相关,通常而言知识比物质对于国际化程度的影响更深远,但作用时间更长,在早期不如物质的影响直接高效。彭红枫和谭小玉从结构和经济两个层面考察货币的国际化,为了准确测量八种主要货币的国际化程度,构建出了货币国际化总量指数。
四、关于企业国际化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对企业国际化与企业经营绩效这一问题来说,以往学者普遍认为企业国际化与经营绩效线性正相关。然而后来学者研究发现,U形和倒U形曲线关系都可能存在,一般在超过拐点时就会呈现出相反的动态趋势。随着实证研究的逐步深入,两者之间的关系愈加复杂,S形和N形曲线关系不断出现。可以看出,截至目前该问题的结论都未完全统一,仍存在很多争议。
早期的很多学者普遍认为国际化程度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线性正向关系,重视国际化经营带来的收益,却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