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研公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海金融机构抗疫值守和复工复产调研结果出 [复制链接]

1#

上海作为金融要素集聚的国际金融中心,保持金融业这条实体经济“输血动脉”的稳定及健康发展一直是重要工作之一。然而此次疫情,对在沪的金融机构来说无疑造成了不小的影响。特别是年3月以来上海抗疫形势严峻,金融行业也面临疫情防控的重大考验。众多上海金融人在特殊时期勇敢逆行,无私奉献战斗在第一线,确保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正常运转。

为了了解上海金融机构在疫情中受到的影响、在疫情封控期间抗疫值守保持业务稳定运转的具体情况,以及复工复产的计划和实际需求,5月上旬,第一财经、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倡议以“平疫结合”的视角,调研上海各类金融机构在抗疫值守和复工复产方面的实际情况,面向上海金融机构发放《上海金融机构抗疫值守和复工复产专题调研问卷》,现将问卷调查结果整理并形成调研分析报告,以期通过反映金融机构的真实情况及需求,推动相应复工复产*策进一步完善,尽快帮助金融业恢复正常平稳运营,保障金融大动脉平稳畅通。

一、受访金融机构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发放回收期自5月8日至5月20日,发放对象为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及科技企业。问卷得到相关机构的积极反馈,截至5月20日,共回收有效问卷74份,涉及74家上海金融机构及科技企业。

这74家公司涉及到共10类金融机构,基本涵盖金融业的方方面面,其中,证券公司13家(占比17.57%)、基金公司13家(占比17.57%)、科技企业10家(占比13.51%)、期货公司9家(占比12.61%)、商业银行7家(占比9.46%)、金融要素市场7家(占比9.46%)。(详情见图1)

74家机构及企业中,有超过四成(42.14%)在浦东新区设立了主要职场(不含营业厅、网点),而*浦区(11.43%)、徐汇区(7.86%)以及虹口区(7.14%)也成为了上海金融机构选择设立主要职场较为集中的区域。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由于拥有多家线下分支机构,因此主要职场普遍分布较广。(详情见图2)

二、上海金融机构抗疫值守情况

为了保持客户资金的安全以及业务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上海金融机构在上海疫情封控期间普遍安排了员工值守计划。

从调研结果来看,截至5月20日,74家金融机构中有50家机构的疫情值守时间已持续30天(含)-60天,占比达到67.57%,这一时间区间也和上海截止至5月20日的封控时长一致;但也有12家金融机构的值守人员在机构内已值守达到60天及以上,占比为16.22%;同时,抗疫值守时间在15天(含)-30天以及少于15天的金融机构分别有2家(2.7%)及10家(13.51%)。(详情见图3)

而各金融机构在疫情期间的值守人员规模则因机构业务及规模差异而有所不同。总体而言,考虑到对员工生活的影响及防疫安全,各个金融机构在保证业务稳定进行的前提下,都尽量做到值守人员的规模最小化。因此,从占比上来说,值守人员规模少于10人的机构最多,达32.43%(24家);其次则为10人(含)-30人,占比为27.03%(20家);而在受访的74家在沪金融机构中,值守人员达到人及以上的为8家,其中4家为商业银行、2家为证券公司、2家为金融要素市场。(详情见图4)

而在值守人员中,为了保持金融机构系统的稳定性、业务的顺利运行,科技部门人员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此次调研结果显示,值守人员中科技部门人员少于25%的有39家,占比为52.7%;科技部门人员比重在25%(含)-50%之间的有16家,占比21.62%;而科技人员比重在75%(含)以上的金融机构亦达到12家(占比16.22%),其中一半为科技企业或金融科技子公司。(详情见图5)

三、疫情对上海金融机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在此轮上海疫情及相应的封控措施下,金融机构受到的影响有多大?在此次调查问卷中,针对“本轮上海疫情对贵单位业务系统运行的影响情况”这一问题,选择“影响有限,大部分业务通过线上方式正常开展”的金融机构达到41家,超过了半数(55.41%);另有4家金融机构选择了“影响较小,各项业务整体增速正常或更佳”这一选项,这部分金融机构中有些在年疫情时已进行了较为完备的业务线上化转型,因此在面对此轮疫情封控时已有相应预案及相对较为充分的准备。

而同时,由于业务模式、线上化程度等的不同,还是有相当部分的在沪金融机构认为疫情对其业务系统运行存在较大影响,选择“影响非常大,绝大部分业务处于停滞状态”、“影响相当大,许多业务无法正常开展,业务规模下降”、“影响显著,许多业务遭遇了限制和阻碍,业务增速下降”的金融机构分别为3家、10家及16家,合计达到29家。(详情见图6)

面对疫情可能带来的影响,金融机构重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