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为什么能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比较好?”如果不是清楚地了解到上述表述来自某上市公司的投资者调研接待记录表,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进入了“夸夸群”。
《证券日报》记者以“调研”为关键词,使用数据统计发现,开年以来(截至1月25日12时),上市公司公开披露了份调研活动信息。为深入了解调研质量、合规性以及对市场的潜在影响,记者对机构调研进行了抽样“再调研”。
记者逐一梳理上述调研信息,并按照1:10的比例抽取其中24份进行进一步统计发现,机构和上市公司“问与答”的质量总体稳健,且热门行业和赛道的调研集中度较高。但也有部分调研在提问数量、质量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包括打探重要未披露业绩、过度夸赞等;个别上市公司的回答内容涉及业绩预增情况、预测全年营收规模等。
凡此种种,均已步入信披的“模糊地带”。有接近监管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市公司在公告前向调研机构披露业绩变动趋势或具体业绩参考,涉嫌信息披露违规或“打擦边球”。
此外,多位法学界、证券界专家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A股市场即将全面实施注册制,高质量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市场将进一步考验询价机构的研判能力。因此,作为市场化监督或者判断发行人、上市公司的重要方式,高质量调研的价值自然水涨船高。
开年以来已披露份调研公告
部分机构疑似“走过场”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月25日),上市公司已经披露了份机构调研活动信息,以申万一级行业划分,共涉及27个行业的家公司。
从调研公告整体来看,近九成运作比较规范:问题数量适中、聚焦上市公司主业、正面引导类和释疑性问题比例较为平衡……其中,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获得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