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级会计实务》教材已经公布,与年教材相比变动较大。年《高级会计实务》教材由原来的九章调整为十章,即新增第八章企业财务共享服务。
另外在章节结构上也进行了调整,从目录就可以看出今年变动之大。内容上新增与删除较多,而新增内容往往都会是考试的重点,大家要引起重视!
其实内容有删改并不一定意味着难度增加,但绝对是考试重点。
现在我们就看看年的教材内容
新增内容往往是考试的重点,尤其是今年新增的第八章以及第五章第六节的内容,今年考查的概率非常大,大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学习时,对于这两大新增内容,在掌握其基础知识后,一定要结合《高级会计实务应试指南》或《高级会计实务经典案例分析》上的案例题目掌握相关知识点是如何进行考查的,注意在案例背景资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点的方法和技巧。
对于新增的其他小知识点,大家也不能掉以轻心,其可能穿插在某个小的案例资料中考查,大家可以在教材上标记一下,后边复习时多浏览几遍。
下面会妹就给大家整理了几道真题,测测你能否都答对吧
Q公司有一个大型在建项目,根据上级单位要求,需要对进度和投资风险进行动态评估,以掌握在建项目的风险状态,并釆取措施将项目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1)工作程序。
①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年4月成立了在建项目专项风险评估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②制订工作计划。
③收集基础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判断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大小的风险准则;体现风险偏好的风险等级判断标准;年度风险清单;在建项目的进度计划、投资概算、质量安全管理目标;在建项目的工程项目月报。
④进行风险识别。围绕在建项目的进度、投资、质量、安全控制目标,工作小组组织相关业务单位和各个层级的管理人员,通过风险问卷和调研访谈、资料研究、数据分析等形式,开展风险识别参考年度风险清单,结合在建项目实际,从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识别出各项目未来影响控制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因素,并明确责任部门和单位,形成各在建项目的风险清单。
⑤进行风险分析。开展风险识别的同时,工作小组组织各业务单位和各层级的管理人员,按照公司统一的在建项目风险准则,结合各项目管理现状、现有风险应对措施、同行业风险管理经验,对风险清单中的风险进行分析,分别判断各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工作小组对于风险分析的结果进行核实与筛选,并使用定量分析软件进行初步分析。
⑥进行风险评价。按照Q公司的风险等级判断标准,对于上述分析结果进行风险评价,区分风险等级,进行敏感性分析,明确需要重点应对的风险。
⑦制定风险管理策略与应对措施。对于评价出的需要重点管理的风险,工作小组组织相关责任单位分别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和具体的风险应对措施,并明确执行时间,考核衡量标准。工作小组同步组织相关责任单位,进行再次评估,以便预估风险应对效果,对比判断风险应对措施是否有效,是否将风险控制到了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⑧编写报告与上报。
(2)风险评估结果。
①进度风险评估结果。经过本次评估,在不追加新的风险应对措施的情况下,年11月21日在建项目实现商运的可能性约为50%,年11月30日(约72.5个月工期)实现商运的可能性约为88%。
②投资风险评估结果。建立风险分析模型,使用蒙特卡洛模拟,得出叠加风险后的投资可能的波动范围。均值是.34亿元。有5%的可能性大于.80亿元。
使用预测投资额(均值)与投资概算的偏差作为度量投资风险大小的指标,未采取风险应对前,项目面临的投资风险约为万元,如图3-11所示。
若风险应对措施得以有效执行,项目整体的投资风险水平将得到部分程度的降低。整体投资预测的均值将由3436万元降低至万元,投资风险水平由万元降低至万元,风险降低万元,如图3-12、图3-13所示。
项目面临投资方面的剩余风险仍然较大,即使有效执行计划采取的应对措施,有50%的可能性风险值为万元(超出概算的金额),占投资概算(万元)的6.6%
(3)风险评估结果说明。
本次Q公司在建项目专项风险评估,充分听取了公司不同管理层级和业务一线反馈的信息,结合了项目的建设特点,釆取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用了国际上先进的项目风险分析方法与工具,保障了风险评估程序和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以及对相关信息的短期不可获取性(如关键设备供应商的生产进度和费用信息、总包方工程公司的工程进度、费用信息等),使得部分项目风险本身的不确定性难以得到特别完全和准确的评估,进而可能会影响本次评估结果的精确性。
此外,在建项目中的各项风险会随着项目进度和时间推移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本次评估的结论,在后期可能会随着有关信息的进一步明确而发生变化。因此,对于在建项目的专项风险评估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动态开展,难以使用一次评估结果完全覆盖和准确体现整个项目周期的风险状态变化情况。
要求:
1.结合案例,指出在建项目专项风险评估的步骤。
2.若Q公司对进度风险的承受度是超进度计划的可能性不高于10%,本次评估出的进度风险超出承受度了吗?
3.结合案例,分析专项风险评估结果的局限性。
解析:
1.成立风险评估工作组;制订工作计划;收集风险评估所需的基础数据与信息;开展各个层面的研讨访谈,进行风险(数据)识别、分析、评价;组织制定或更新风险管理策略及应对计划、评估对比风险应对效果;编制报告。
2.本次评估出的超进度计划的可能性是12%(1-88%),因此超出了Q公司的进度风险承受度。
3.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以及对相关信息的短期不可获取性,使得部分项目风险本身的不确定性难以得到特别完全和准确的评估,进而可能会影响评估结果的精确性。此外,在建项目中的各个风险会随着项目进度和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难以使用一次评估结果完全覆盖和准确体现整个项目周期的风险状态变化情况。
F公司是一家大型国有制造业企业。库存管理面临两难局面:一方面为保证生产需要备件库存,但库存占压资金,吞噬利润,加重现金流负担;另一方面如不准备足够的库存,一旦需要时没有备件,则会中断正常运营,发生断供损失。
数据分析显示,F公司备件库存的超储积压突出,资金占用显著,成本控制压力很大。
(1)F公司N备件库存金额超过20.5亿元,其中:库龄为10年以上的未领用库存近6亿元,占总库存金额的29.2%;库龄为5年以上的未领用库存超过10.6亿元,占总库存金额的53.1%。
(2)为维持备件库存,F公司每年承担的库存成本超过3.27亿元,包括:资金利息成本超过1.4亿元;折旧/跌价准备金超过1.37亿元;库存保险加管理费万元。
经过分析,发现库存积压的原因包括:
①指导思想偏差:要求绝对的备件供应保证,缺乏成本节约意识。
②*策缺陷:只管保供,不管积压;只看计划的绝对值,不看实际需要的不确定性。
③流程缺陷:生产需求计划和采购流程之间有断点。
职责分工不合理:计划和釆购各管一摊,等财务发现库存占压资金高企,为时已晚,库存已经形成,但无法问责。或者,下级单位只提需求,不对库存成本负责,上级单位无法了解需求的具体情况,只能照单采购。
手段缺乏:缺乏数据分析技术和市场调节手段。
年,F公司把库存积压风险列为企业的年度重大风险,并将库存积压风险定义为未来关键物料的存货积压对资金使用效率或保障生产的影响。
主要风险源包括七项:提报的物料需求量偏大,库存信息不准确、供应商设置最低采购限额、需要进行战略储备、生产计划与生产能力不一致、生产设备不能正常使用、生产实际消耗发生波动。
库存积压风险主要与该单位生产部门提报釆购需求和采购部门的物资采购活动相关。F公司通过以下活动对库存积压风险进行管理。
(1)根据采购需求和物资采购的管理目标确定合理库存量,保障生产对物资的需要,并尽量减少库存占压,使用核心物料的物料需求计划偏差率来度量该目标。该指标不宜过低,否则不能满足波动的生产需要,也不能过高,否则会占压资金。
(2)围绕目标,结合重大业务模式、流程等内容,分析重大风险源所在的业务环节、控制活动现状等;明确目标与重大风险的关联关系,摸清重大风险的管理现状。经过分析,明确了七项风险源所在的业务环节、影响目标实现的路径以及管理现状,如图3-14所示。
(3)运用定性定量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关键风险事件;聚焦风险应对重点。经过定性定量的分析,发现提报的物料需求量偏大是影响物料需求偏差率的主要原因,且管理现状较差,这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影响关系,如图3-15、图3-16和表3-9所示。
(4)根据目标与风险的关系、目标的可接受范围,确定风险的可接受范围和关键风险的控制范围。F公司高度重视库存保障生产需要,首先明确了对关键物料保障生产的程度要求是[96%(两年发生一次断供),99%(十年发生一次断供)],物料需求计划偏差率控制在[40%,45%]之间。
根据以上偏好,需要将物料需求控制在[8.8T,10T]范围内,如表3-10所示。
(5)围绕关键风险,根据风险的属性(是否可控),制定应对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内控手段、监控预警、模式调整等,注意应对措施的执行标准、有效性评价标准和次生风险等)和执行计划;通过具体的应对,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6)建立风险监控预警机制,及时掌握风险状态,为风险应对提供信息,如图3-17所示。
建立重大风险监督检査与评价机制,保障应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风险管理部门每月评价风险控制指标(物料需求量)的控制执行情况,如表3-11所示。
要求
/p>
1.结合案例,描述库存积压风险分析与应对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2.按照每月将提报数量控制在风险控制程度内的要求(如表3-12所示),请结合
案例提出具体应对措施建议。
表3-12
解析:
1.库存积压风险分析与应对的主要步驟:
一是明确库存管理目标;
二是分析影响库存管理目标实现的风险;
三是聚焦关键风险;
四是确定风险偏好;
五是设计风险应对措施;
六是建立保障机制,确保风险应对措施得到执行。
2.建议具体应对措施如下:
一是根据生产计划和物料定额,计算拟需要的数量P。
二是比较P和风险控制上下限。若P在上下限范围内,则直接提报P为需求量。若P大于上限,则建议使用上限作为提报的需求数量。若P小于下限,则建议使用下限作为提报的需求数量,也可以接受P作为提报的需求数量。
三是积累实际领用数据,定期更新一定保障领用水平下对应的需求量上下限(风险控制程度)。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也可以对保障领用的水平进行调整。
无论如何,高会年5月7日考试,只有好好复习才是王道,另外高会开卷考,该拿进考场的资料不能省;高会无纸化考试,一定要提前熟悉无纸化考试环境,提高打字速度,掌握答题技巧。
#高级会计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