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黑鹰光伏再次来到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锦业路78号。
这里是西安奇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奇点能源”)的总部所在地,一年前的秋天,黑鹰团队初次调研了这家储能“黑马”。一年后的今天,我们与奇点能源创始人、董事长刘伟增博士有了一次更为深入的对话和交流。
这是一位话语严谨的受访者,逻辑缜密,鲜有情绪起伏,没有夸夸其谈。关于企业发展的理念、储能行业争议、创新逻辑与未来趋势等,任何一个问题,刘伟增都能直指关键,观点鲜明。
面对储能产业的风云变幻,这位企业家始终保持着足够的静气和定力:“我们一直都是一家踏踏实实做产品的公司!”
据刘伟增回忆,当年,在奇点能源成立后的近两年时间里,初创团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研发和制造之中。直到年4月中旬,奇点能源正式推出全新一代户外机柜式标准化储能产品eBlock。此后,这家企业快速进入了人们视野,几乎是一朝成名天下知。
在今年9月6日,奇点能源举行了以“融合·进化·赋能”为主题的年线上新品发布会,推出最新研发的源网侧V新品eBlock-和用户侧V新品eBlock-,11万人次在线观看,50多万人次互动打call,创下了行业最高记录。次日,奇点能源携两款新品亮相中国储能大会,人气爆棚,圈粉无数,使能量块eBlock成为储能大会现场最耀眼的明星。
随后不久,奇点能源宣布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为宜宾晨道新能源产业基金和峰和资本。正如各大媒体报道:“这一笔看似普通的融资背后,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宁德时代的身影。宜宾晨道新能源产业基金背后出资人,正是‘宁王’”。
实际上在此之前,奇点能源已在一年内连续完成三轮融资,投资者不乏IDG资本、源码资本、麦格米特、沐盟资本、中科创星等知名机构。强悍的资本助力,为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相比一年前,这里更加忙碌!从园区办公楼、实验室到测试区,从研发中心到各期产线投运的生产车间,仅一年时间,这家企业的员工人数增长了四倍多。虽有疫情影响,加之近年储能供应链价格上浮,但作为“分布式储能引领者”的强劲势头,奇点能源的发展进度还是超出了刘伟增的预期。
刘伟增告诉黑鹰光伏,随着奇点能量块eblock在市场应用中不断成熟和广受认可,市场订单骤增,公司目前最大的压力就是生产交付的压力。以前自建的1GWh生产线已经远远不够用了,“目前我们正在建设5GWh自动化生产线,未来1-2年,我们的年产能会达到10GWh—15GWh。”
一个曾经籍籍无名的小企业,何以在静默中突然“爆发”,在全球“双碳”风潮中快速成长为储能产业中的一匹“黑马”?笔者遍寻这家企业的相关资料,并结合初期调研和此次专访后得出了明确答案。
诚如刘伟增所言,这是一家踏踏实实做产品的公司。创立四年时间,正是专注储能产品的持续打磨和进化升级,才切实解决了行业中长期存在的安全性差、效率低、寿命短等共性问题,为客户创造了高安全可靠、高收益回报的储能价值,奇点能源获得快速崛起。
高度专注产品,专注解决行业问题,使奇点能源成为一家真正以技术为驱动的创新型企业。
创业从来没有一帆风顺,更没有理所当然。11月28日恰是奇点能源成立四周年,回溯四年发展历程,刘伟增表示:“我们从一开始就主动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路!”
横跨四年的差异化征途
奇点能源的发展,看似“横空出世”,实则卧薪尝胆数年。
早在年之前,储能行业鲜有人听说过奇点,其创始人刘伟增也极少出席任何公开场合活动。在此前近两年的时间,奇点能源一直在专攻技术难题、潜心产品研发,这无疑是一个亟需专注与耐心的煎熬过程。
刘伟增早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随后又取得博士学位。其在4年10月加入全球能源事业解决方案供应商—特变电工。刘伟增从普通工程师一直做到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公司总工程师、特变电工新能源研究院院长、西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位。
可见,刘伟增在新能源核心装备领域扎进去了,一干便是十余年。这期间,刘伟增积累了大量技术研发、项目产品化、市场管理的经验,其曾主持参加国家课题4项,获发明专利38项,研究产品包含±kV特高压柔性换流阀、电能路由器、高压SVG和光伏并网逆变器等,电压等级从V±kV,覆盖户用、工商业园区微网到主干输电网几乎所有应用场景。
过往十余年中,刘伟增亲眼目睹了中国新能源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风电光伏产业从一穷二白跃到了全球第一,基于对产业趋势、需求和变量的判断,刘伟增将目光瞄定了储能赛道,开启了创业之路。
年11月28日,刘伟增正式创立奇点能源。
众所周知,过往数年,储能始终是一个“冰与火”的赛道。一方面,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催生着各路人马涌入这个万亿级赛道;但另一方面,模糊的商业模式和安全标准,又阻碍了产业快速前进的步伐。直到年,储能行业依然鱼龙混杂,劣币驱逐良币,储能安全事故还时常有所发生。
产业风云变幻,在企业成立后,奇点能源并不急着做产品,“在还没有彻底弄明白行业存在的问题之前,我们不会轻易动手。”刘伟增这样说道。
从年的元月份开始,历时四个月时间,奇点能源做了大量的市场调研:到很多工程现场和客户沟通;与电池供应商反复交流;到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去,向那里的专家虚心请教......
刘伟增和他的团队很快了解清楚了行业存在的不少具体问题和行业痛点。比如,电池容量衰减太快;集中转换效率数据“注水”;比如宣称87%的转换效率,但现场可能也就83%的转换效率……类似的问题层出不穷。
特别是,储能安全问题所带来的消极矛盾更为突出。彼时,外有韩国储能电站连番起火,最终被迫全行业扫荡式整顿的启示;内有国内多起事故发生后,舆论语焉不详,业界噤若寒蝉。凡此种种,都让业主、投资者和*策制定者顾虑重重。
在刘伟增看来,归根到底,中国储能产业能否穿越过重重迷雾,走向商业化的大江大海,关键还是在于需求、安全和成本这三大要素。痛点不除,那储能之路必然道阻且长。
具体到系统集成领域,随着储能的价值凸显和应用场景的广泛拓展,常规性储能系统集成技术方案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刘伟增的团队在初期大量的市场调研中发现:
其一,近万颗高能量电芯集中放置在一个集装箱里,且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和消防手段,给项目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其二,普遍存在的电池多组串并联问题,造成电池系统容量加速衰减,电站运行寿命大为缩短。其三,储能系统集成设计、安装调试和后期运维等各个环节缺乏标准化,项目质量参差不齐,投资收益远不及预期,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对于创业公司而言,行业有问题、有痛点,其实恰是机会。刘伟增说“如果你能真正解决行业的痛点和难点,这才是你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价值。”
如何解决?在经历密集充分的调研之后,奇点团队达成一致:不能延续工程化模式,即使集装箱越做越大,依然没办法根本解决产业的痛点问题。可以确定的是,传统的集装箱一定不是最好的储能解决方案。
刘伟增认为,在行业发展的初期,过往的集装箱方案确实对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通过锂电池系统集成来解决储能的问题,可以说在行业发展中插上了第一个红旗,但第二个红旗肯定不是集装箱方案,因为集装箱方案天然存在系统效率上的短板和安全性风险。”
最终,刘伟增带领公司选择了一条差异化的、具有开创性的路线,不是继续“把集装箱做大”,而是反其道而行,往“小处去做”,要“分开了去做”。他们决心用一种全新的系统解决方案,真正解决行业面临的共性难题,为储能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创造前所未有的可能。
这,就是奇点能源定义产品的过程。
刘伟增清晰地记得,从年5月1号到7号,他把调研到的所有的问题收集整理完之后,一个人在工厂呆了整整一周。几乎废寝忘食,两耳不闻窗外事,最终确定了分布式模块化的系统集成路线。
此后,奇点能源将所有资源、时间和人力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制造之中,其后两年时间,没有大肆宣传,刘伟增也很少公开露面。在彼时熙熙攘攘的储能赛道中,奇点能源依然保持一片“沉寂”模式。
事实上,从年到年两年时间,刘伟增的团队还接到不少工程类储能合作获利的机会,但为了专注新一代储能系统产品研发,他们最终选择了放弃。
直到年4月,在北京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期间,奇点能源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发布了新一代能量块储能产品eBlock。自此,eBlock进入了产业人群的视野,掀开了机柜室产品储能的先河。
从确认产品方向开始,奇点能源便确定了分布式储能技术路线。源于“allinone”的产品化设计理念,能量块eBlock创新性地将长寿命电芯、高效均衡BMS、高性能多功能PCS、主动安全系统、高效热管理系统融于单个户外布署机柜,形成了一体化的智慧能量块产品eBlock,为电化学储能行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
刘伟增告诉黑鹰光伏,奇点能源对整个储能系统集成进行了重构,这和其他储能厂商具有本质不同,分布式能量块智慧储能系统主要解决的就是安全性和经济性问题。这里有几个点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