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下,海兰江畔。蔚蓝的天空下,涌动着绿色的生机。一望无际的巨幅原生态“彩色水稻画”铺陈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的田野之间。光东村人民网记者王天乐摄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吉林省考察调研。来到光东村,总书记留下了三点期望:要打出粮食品牌、新农村要进行“厕所革命”、全面小康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5年后,“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团队,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足迹回访光东村,聆听新农村发展脉动,感受山乡巨变。稻花香“共享稻田”拓宽致富路刚到光东村,一位面孔黝黑、戴着眼镜的年轻人,便领着记者走进稻田。“年总书记就站在这里视察农田,现在这是我们村的‘共享稻田’”。这位满脸自豪、精神抖擞的小伙子,就是光东村第一书记玄杰。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踏上光东村的田埂,察看水稻长势,同正在进行田间管理的村民和农技人员交流,叮嘱他们细化增产技术措施,争取秋粮丰收。光东村“共享稻田”人民网记者王天乐摄如今放眼望去,绿油油的水稻田间,一株株紫稻拼接成“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字样,与青山碧水、蓝天白云遥相呼应。何为“共享稻田”?玄杰说,村委会成立了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把零散的土地整合起来,再分割成块。一块平方米,接受社会认领。每块土地的认领价格是0元,认领人能得到全套“私人定制”绿色稻米种植服务。稻米成熟后,直接邮寄给认领人。“共享稻田”占光东村稻田比例60%。年和年,光东村抓住东西部协作帮扶有力契机,成功推介“共享稻田”份,获得效益资金万元,直接带动村民年人均增收1万元。此外,村里还通过发展旅游、民宿提高村民收入。“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团队在光东村村民家中采访李洋摄70岁的村民朱今淑是“共享稻田”试点项目的受益者,她曾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时表演朝鲜族歌舞。见到记者和驻村干部,朱今淑阿姨热情地张罗着,让大伙到她家里唠一唠。朱阿姨家干净整洁、宽敞通透。她乐呵呵地算起了经济账:过去,除了种地没其他收入了,攒不下钱。如今把土地包出去,一年能得7千元,每人还能分到斤大米。“‘共享稻田’可直接省去中间商赚差价的环节,农民的利润就更多了。对于共享稻田的认领方而言,他们作为消费者,过去要在全国市场找产品,高价购买的大米品质也不一定好,共享稻田同样解决了这些困扰。”延边州委常委、和龙市委书记金烈对人民网记者表示。“中国有13亿人口,要靠我们自己稳住粮食生产。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5年来,光东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的殷切叮嘱,做活农业文章。“总书记在调研时,强调要打造粮食品牌,对我触动很大。”回想起与总书记交流时的场景,淳哲有机大米农场有限公司负责人金君脸上立刻绽开了笑容。金君是地地道道的光东村人,多年前返乡创业后,把全部精力用在水稻种植和加工上。站在自家的大米加工厂里,他指着庞大的水稻加工机器,滔滔不绝地介绍着生产加工、销售的过程。“你们加工的米卖多少钱呀?销量怎么样?”“一斤米最低6块,平均价格8块多,每年我都能全部销售一空。”说到这里,金君一脸得意。“金老板,咱们在哪能买到你的产品?”“我们大米主要做外销,现在也做线上销售。可以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