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研公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4万字全文发布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报告202 [复制链接]

1#

摘要

√消费金融供给主体不断增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随着消费金融*策的持续向好,无论是以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为代表的传统消费金融机构,还是以电子商务平台、分期购物平台、网络借贷平台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都获得了快速发展。

√从消费金融市场供给主体看,银保监会审批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数量从年的4家上升到年末的27家,并且行业整体盈利状况良好。

√截至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达.07亿元,同比增长28.67%;贷款余额.93亿元,同比增长30.5%。

√目前,消费金融行业已形成了“消费者+消费金融服务商+资金供给方+消费供给方+消费金融基础设施”的完整产业链。

√受疫情影响,加之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消费金融公司在未来的主要竞争点集中到线上业务。而线上业务中所涉及到的自主获客能力、智能风控能力、以及数字运营能力,都是中小型消费金融公司实现差异化发展和弯道超车的关键。与此同时,各大消费金融公司也加大了对金融科技的投入。

√科技赋能已经成为行业共识,科技手段及专利成果广泛应用于消费信贷的各个流程,极大地拓展了消费金融的业务发展空间。

√专利数量在年大跨度提升,有8家消费金融公司的公示专利数量累计达到项,同比上涨了39.6%。

√马上消费在云平台、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生物识别5大技术持续创新的基础上,构建了“1+3+N”的技术模式。对包括智能营销、智能风控、信贷服务、智慧双录、贷后管理等全业务流程、全生命周期的研发应用管理形成强大的中台支撑,让适配多场景的技术体系快速更新迭代,让业务可以快速响应市场与用户的需求,为业务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捷信消费金融步入无接触时代,逐步增加自动化客服工具的应用,并将基于人工智能的语音机器人、文本聊天机器人和质检机器人应用在客服环节,提升服务效率。

√海尔消费金融立足家电产业布局场景生态,基于对大数据、计算机视觉、知识图谱、云计算及语音识别等科技能力的探索,不断提升线上流程的科技赋能力。通过智能风控实现科技场景化、风控数字化,由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中原消费金融构建了数字化驱动的精准营销体系,通过统一的标签画像体系建设,为个性化差异化的营销获客提供数据智能服务,进一步细化数据维度,对客户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营销效果进行分析,达到千人千面的营销效果,实现精准营销,并且能够实时跟踪营销效果并分析评估营销活动。

√盛银消费金融主要面向辽沈,金融科技已全方位渗透于获客、风控、运营和客服等各个阶段。在大数据方面,盛银消费金融自建了云图数据智能平台,目前已为精准营销、智能运营、智能客服和实时风控预警等提供了有效服务。

出品|零壹智库

作者|王若曦

目录

摘要

导语

第一章消费金融行业概况

一、消费金融生态体系及发展历程

二、我国消费金融发展情况与发展驱动力

三、监管环境——规范与鼓励发展并重

第二章消费金融产业链

一、消费金融产业链图谱

二、从消费金融公司看消费金融产业链

三、从其他消费金融服务商看消费金融产业链

第三章金融科技创新驱动消费金融新模式

一、消费金融对金融科技的投入

二、金融科技的应用

第四章金融科技创新驱动消费金融新模式案例

第五章消费金融未来趋势及展望

一、目前消费金融行业存在的问题

二、消费金融行业发展趋势——竞争加剧、持牌化、科技化、规范化

年新冠疫情冲击,消费金融行业整体增速放缓,加速了科技化转型,但各项利好*策陆续出台,消费金融公司拍照审批加速,大型机构纷纷入局,再加之居民消费能力、消费需求升级、行业渗透率较低等因素,消费金融行业仍有强大发展空间与潜力;在鼓励发展的同时,各项强监管相继落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平衡创新与风险,遏制盲目扩张和滥用杠杆风险。

最高法限定民间最高借贷利率,4倍LPR是否适用消费金融仍在探索;网络小贷新规出台,消费金融牌照身价随之水涨船高;场景金融暴雷,场景的交易风险与金融的信用风险叠加到了一起;新冠疫情让行业从线下走向线上,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伴随着我国疫情的有效防控,经济的逐渐复苏,“十四五规划”的出台,国家推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受到国家重点扶持,消费金融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平安、小米、蚂蚁、唯品会牵头设立的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筹建,我国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数量从年的4家上升到年末的27家。头部机构纷纷入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消费金融行业的竞争方式也将随着改变。从增量客户的竞争转向存量客户的竞争,从不同客群、不同产品、不同场景之间的差异化竞争,转向相同客群、同类产品、同场景之间同质化的价格竞争,从产品和价格的竞争逐步转向金融科技和管理能力的竞争。

竞争必然导致优胜劣汰的马太效应和挤出效应,强者的市场地位在竞争中不断稳固和增强;弱者在竞争中市场规模不断萎缩,甚至可能被挤出市场。

本报告基于专业研究并调研了行业领先的消费金融公司,包括马上、捷信、海尔、中原和盛银消费金融。从消费金融行业目前的行业现状,监管中面临的利好与困境,消费金融产业链的发展,以及现阶段金融科技如何解决消费金融各流程的痛点问题,对消费金融行业进行探索与分析。

01

消费金融行业概况

一、消费金融生态体系及发展历程

(一)消费金融行业参与主体

消费金融是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金融机构以信贷的服务方法,提供信贷金额给群众消费者以满足其消费需求,进而对消费市场进行开拓发展,促进发展现代化金融服务方式。

广义上的消费金融企业是指从事消费金融行业的企业,狭义的消费金融企业可以用消费金融公司代称,指的是已通过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于中国境内,并未对公众存款进行吸收,基于分散以及小额等原则,将以消费作为主要目的的相关贷款提供给境内居民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目前消费金融行业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电商平台、互联网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非持牌机构。

表1:消费金融行业主要参与主体

来源:公开资料,零壹智库

(二)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历程

国内消费金融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历经数十年的发展,经历了四大发展阶段,目前已经进入规范整顿期。

萌芽期(-):年,中国银行发行了中国第一张信用卡,标志我国消费金融业务的开启。在此期间,以银行提供房屋按揭贷款、汽车按揭贷款、信用卡为主,持牌汽车金融公司提供汽车信贷产品为辅。

试点探索期(-):年7月,银监会公布并实施《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首批获批试点的消费金融公司成立,提供不包括房贷、车贷的消费信贷服务的消费金融公司成为消费金融业的有效补充。

修订启动期(-):年11月,银监会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范围,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行业发展进入高速时期。自年6月蚂蚁金服“余额宝”上线以来,“互联网+”金融模式开启。

高速发展期(-):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大型电商、互联网公司、P2P平台等细分平台纷纷布局消费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日渐丰富。年7月,消费金融公司扩大试点范围至全国。同时放开消费金融市场准入,并鼓励符合要求的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规范整顿期(至今):年,《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一系列监管*策,对暴力催收、多头借贷、资金流向进行严肃整顿,行业进入调整期。

年起,后续监管*策出台释放积极信号。开放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贷款合作的口径,以及“百行征信”正式营业的宣告,消费金融行业将在规范中迎来下一波增长。

我国金融监管要求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不能脱实向虚,而消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即促进消费,要求资金流向是有具体消费场景的。在监管的高压下,有场景的消费金融业务将在未来阳光、积极地占领市场份额。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整顿,无牌照机构多从事助贷,如导流、科技输出等业务,不能参与核心业务环节。大浪淘沙过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和有存量小贷牌照的互联网巨头将逐渐规范平台合作、管理,整个行业发展将渐入稳定期。

二、我国消费金融发展情况与发展驱动力

(一)消费金融行业整体增速放缓

自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规模迅速扩张。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报告》显示,截至年末,消费贷款余额(不含房贷、经营贷)13.91万亿元,较年的5.92亿元提升了约%。-年间,消费金融行业增速分别为38.13%、24.12%、15.92%,增速持续下滑,行业发展明显放缓。

截至年末,我国消费金融市场整体规模高达.17亿元,消费金融公司市场份额仅占其中4%,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空间巨大。

随着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消费金融*策持续利好,消费金融服务商也在不断增多,无论是以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为代表的传统消费金融机构,还是以电子商务平台、分期购物平台、网络借贷平台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都获得了快速发展。

中国银保监会审核批准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数量从年的4家上升到年末的27家,并且行业整体盈利状况良好。截至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达.07亿元,同比增长28.67%;贷款余额.93亿元,同比增长30.5%。

图1:-年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与贷款余额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消费金融专业委员会

(二)消费市场: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消费成经济增长主要驱动力

居民消费支出快速增长,催生巨大的消费金融需求。

一方面,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我国居民消费能力逐步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从基本消费发展到升级消费,消费理念从“理性消费”到“感觉消费”并进一步发展到“感性消费”。

另一方面,消费能力的逐年提升,催生消费金融市场需求。从消费能力看,从年至年末,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元增至元,共计增长67.84%,年复利增长7.68%;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元增至元,总计增长63.07%,年复利增长7.24%。两者的增速都快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随着人民财富的逐年积累,人民对消费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逐年提高,从而催生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巨大需求,我国短期消费贷款占比不断提高。

图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但目前,消费金融供给仍显不足:近40%成年人未获得消费信贷。

(三)金融科技赋能消费金融转型升级

1.金融科技的发展为促进消费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借助互联网和5G通讯,城乡差别、数字鸿沟等不断缩小,传统消费金融发展面临的成本较高、收益不足、效率和安全难以兼顾等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线上获客、自动化审批逐步成为市场主流,借助人脸识别、机器学习、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批量处理客户申请及审批的同时,引入机器人自动催收,兼顾效率性和安全性。消费金融公司利用金融科技,不断降低服务门槛和运营成本,将金融服务融入民生应用场景,覆盖更多的人群,大大促进了行业发展。

金融科技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促使消费金融更具普惠性,能够契合消费金融的小额、分散的信贷原则,可以覆盖更多的中低收入客户。金融科技的可应用性增强,也促使消费金融可扩展到租房、教育、装修、医美消费的多个应用场景。

2.金融科技的深化应用,助推消费金融向“无接触金融”业态发展。

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促使消费金融行业从传统消费金融时期(—年)向互联网消费金融时期(年至今)迈进与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是指通过互联网来向个人或家庭提供与消费相关的支付、储蓄、理财、信贷以及风险管理等金融活动。

年,疫情的爆发驱使消费金融逐渐向线上化、无接触消费金融业态发展。

消费金融业务从获客到贷前、贷中、贷后基本实现全流程线上化,金融科技为消费金融创新奠定基础,服务于消费金融的产品设计、营销推广、风险评估、额度授信、信用增加、合约签订、贷后管理以及债务催收等诸多环节,全面助推消费金融行业优化升级。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金融科技的兴起促进消费金融行业的客户准入、金融定价模型与风险控制日益成熟,让长期游离在传统消费金融之外的中低收入“基准”用户能够实现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可得性,从而对传统消费金融形成重大冲击,加剧了消费金融行业的竞争格局。

虽然传统消费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在中高端用户、业务开展、风险管理、征信数据获取、资金获得等方面具有优势。

然而,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优势与传统消费金融机构互有不同,错位竞争:一是在目标客户定位上,互联网消费金融主要针对年轻的中低收入人群,覆盖了传统消费金融机构客户群的空白市场;二是在消费金融产品上,互联网消费金融主要是以小额、高频的消费分期或者“现金贷”为主,不同于传统消费金融大额低频的消费贷款;三是在风险控制上,互联网消费金融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大数据征信与机器审核,不同于传统消费金融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与人工审核。

图3:科技赋能消费金融五大方面

来源:零壹智库

三、监管环境——规范与鼓励发展并重

(一)消费金融监管历程

消费金融领域的监管,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年央行颁布《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年废止),*府正式干预消费金融领域。此后,针对消费金融业务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市场秩序等问题,各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策完善消费金融行业监管。

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的出台,开启消费金融公司持牌经营的序幕,同时设立四个消费金融试点省市,在年试点扩展到16省市,年试点扩大至全国范围。年现金贷问题爆发,监管针对消费金融业务开始进行重点风险整治,包括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整治校园贷、规范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等。

年是消费金融行业迎来机遇的一年,也是继续完善监管、有序发展的一年。从年初*府工作报告,到中共中央*治局会议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再到年末“十四五”规划的出台,都提出了要多措并举促消费。而消费的提振也需要消费金融服务实体,推动消费增长。从人民银行官员讲话到《关于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再到《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金融监管部门推出一系列*策鼓励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支持消费复苏。

表2: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相关监管*策

来源:零壹智库整理

(二)各部门出台*策支持金融科技发展,消费金融向金融科技转型

近几年,我国各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策,支持金融科技的发展。年9月,发改委等部门发布《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到年,伴随数字经济不断壮大,国民数字素养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数字人才规模稳步扩大,数字经济领域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年8月,央行发布《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年)》,明确提出将把金融科技打造成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并对未来3年的金融科技工作做出顶层设计。年10月,央行上海总部发布《关于促进金融科技发展支持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的指导意见》,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生态圈、深化金融科技成果应用、加大新兴技术研发、持续优化金融服务、加强长三角金融科技合作共享、提升金融科技风险管理水平、提升金融科技监管效能、加强人才培养和合作交流等八个方面提出40项指导意见。

年,多项针对金融科技领域的强监管*策纷纷落地(或征求意见):从最高法限定民间最高借贷利率,到金融控股公司纳入监管,再到反垄断指南的推出,监管采取一系列措施平衡创新与风险的关系,遏制盲目扩张和滥用杠杆风险,夯实了整个消费金融业的监管框架。

表3:年金融科技相关*策

来源:零壹智库整理

国家出台的相关*策,助力消费金融向金融科技转型。未来,消费金融公司将从过去严重依赖“铺网点、搞地推”式的资金或线下驱动型,转化为“金融科技驱动型”,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金融科技的应用,从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转化升级为科技消费金融公司。

(三)4倍LPR利剑高悬:从判例、利率、融资成本看消费金融公司影响

年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新司法解释,界定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为一年期LPR的4倍,取代原来“以24%和36%为基准的两线三区”的规定。根据最新LPR报价计算,当前司法保护上限为15.4%。

新规发布后,消费金融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是否适用该新规,及其将带来的影响一直是业界热议的话题。

1.金融机构借贷纠纷不适用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

11月12日,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官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