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以来,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逐渐崛起为A股的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机构投资者通常拥有相似的决策框架、考核机制、信息渠道、行为模式,导致A股在年以后出现过4次非常著名的“抱团”。而每一次“抱团”的切换,成为决胜相对收益的关键契机。本文试图分析“抱团”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推动抱团形成和瓦解的宏观和中观变量,试图在投资上获得一定的启示。
核心观点
按照我们的定义,持续加仓并持有一个板块接近至超过30%,视为“抱团”。类似的情况发生过四次,分别是:Q1-Q1抱团金融持续13个季度;Q3-Q3第一次消费抱团持续13个季度;Q1-Q1抱团信息科技持续13个季度;Q1-当前第二次消费抱团已经持续了13个季度;但如果从Q1算正式开始抱团,目前只持续了10个季度。
由于机构投资者具有定期业绩考核机制、排名压力、产品发行运作机制以及相似的真·价值投资理念,导致机构投资者总是会识别发现业绩增速最高的板块并逐渐调整到集中持股,是“抱团”出现的主要原因。
每次抱团真正瓦解前,会有1-2次假摔,但之后评估了业绩趋势后又会重新抱团,并比上一次更加坚定,因此,抱团板块的超额收益每一次假摔后都是加速上行的。
抱团到了后期,给了很多投资者以“该板块永远会涨,永远会跑赢”的信念。这种信念,会以在后面不同的简单明了上口的概念体现。每当基于信念的投资理念超出了业绩的范畴,很容易让投资者麻木而对出现的变化视而不见。“躺着赚钱这么简单为什么要调仓?”这种理念也会让在抱团最后减持的投资者痛苦不已,如果跑会不会又会重新抱回来?如果不跑大家都在跑怎么办。
抱团问题成为投资者永远面对的难题。对于率先重仓抱团板块而成功的基金产品管理人而言,这种两难体现在,要不要减仓不减仓?会不会前功尽弃?当然这是快乐的烦恼,但更麻烦一点的我们称之为“明星两难”,简而言之,越想要业绩好,就越要重仓那个抱团板块,而且必须最坚定最持久,但是越坚定也就越难在风格和行业发生变化时,进行适时的调整。
抱团过程中会出现经典的“抱团-申购-买入抱团板块-抱团板块继续跑赢-吸引更多存量资金加入抱团”这个正反馈,这种经典正反馈会总引发估值溢价,但往往溢价出现这一波行情是最精彩的一波。
每次抱团瓦解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出现了业绩更好的板块,所以,不要被虚妄的概念所蒙蔽,找到那个最强业绩板块,并重仓它。而比找到业绩更好的板块更重要的找到驱动业绩变化的中观和宏观变量。
风险提示:抱团瓦解时可能会大幅跑输市场;抱团板块估值溢价导致踏空。
01
序言:“抱团”与机构投资者的基本特征
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的特殊阶段,使得中国经济中,传统基建、消费升级、科技发展、金融扩张同时存在,而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是并存的格局。因此,映射到A股,四大板块——周期、金融地产、消费、科技(主要是TMT),所体现出的机会是轮动的。除了周期板块往往股价波动比较快,投资者很难较长期限内持有,而金融地产、消费、科技是机构投资者愿意持股的主要板块。因此,A股出现了抱团轮动的特征。本文就“抱团现象”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期对未来的投资有一定的启示。
1、什么是“抱团”
何为“抱团”?抱团是抱团取暖的简称,意思是所有参与者不断加仓某一个板块,到后来集中持有某一个板块,不轻易进行调仓换仓。本文中,以主动偏股公募基金作为代表描述,以持续加仓某一个板块至接近或超过30%,并持续持有超过两个季度以上,称为“抱团”。由于机构分散投资的要求,持有一个板块超过30%算是比较高的集中度。
年,随着公募基金和保险机构的不断壮大,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年以后,大概出现了四波非常著名的抱团。分别是:
-年加仓并抱团金融地产,我们称之为“金融的黄金年代”
-年加仓并抱团消费“第一次消费抱团”
-年加仓并抱团信息科技“移动互联网浪潮”
至今持续加仓并抱团消费“第二次消费抱团”
2、“抱团”现象的出现与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
在A股市场上,基本有两大类投资者,一类是以个人投资者的散户群体,做出买入卖出的决策理由五花八门;另一类是以公募、保险、私募机构为主的机构投资者,这些机构投资者有着相似的投资决策框架和相似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
定期考核机制
国内的基金产品管理人都有定期的考核机制,无论是绝对收益(和一个固定的业绩基准比较)或者是相对收益(对市场指数进行比较)。而且,国内基金管理人面临的投资环境比巴菲特困难太多——最短的三个月,最长三年就必须交出一份答卷。这种定期考核机制,是我们分析抱团机制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那么如果一个行业表现持续好,你没有买入这个行业,在定期的考核的时候,就会遭遇灵魂之问——“你为什么没有”“你为什么没重仓”,到最后,表现最好的那个行业被持仓越来越重,直到有外部因素让部分投资者坚决的放弃这个行业。
真·价值投资
巴菲特被封为“价值投资”的典范,但是巴菲特的“价值投资”与本文所指的价值投资大相径庭,巴菲特由于其公司无短期业绩考核,极低的融资成本,所以可以长期持有高ROE高分红的股票,本质上更类似套利。不过很遗憾的是,这种“价值投资”对于国内机构投资者只是理论是上的存在。
为什么要加一个“真”,因为国内机构投资者整体是最看重业绩的,对业绩和价值的看重可能要远超巴菲特。通常要算清楚每一个季度的业绩,一个上市公司一个季度业绩稍微低预期,都要考虑减持。因为就算你相信这只是短期的,但是你仍然要担心别的投资者会无情的抛弃,导致股价出现明显的回调,为本季度的考核蒙上阴影。
在这样的决策框架下,就哪怕没有定期考核,机构投资者也会要选择业绩持续性最好的板块。因此,在真·价值投资的思路下,业绩持续表现优秀的板块必然会被集中持有。
排名机制
不管你是公募还是私募还是保险,不管你是相对还是绝对,只要你有公开业绩,那么就一定会有人给你每年排名,甚至季度排名,每月排名。而渠道在进行营销和推广时,毫不犹豫的把资源倾向给排名最高的产品和管理人。而规模又是机构投资者的最重要的指标指标之一。这种排名机制和高考类似,做最好的自己并不足够,必须要在争取行业内尽可能高的排名。
这种排名机制之下,你必须争取买的每一个股票都要比其他股票尽可能的好。当然,股价背后最重要的是业绩。因此,在相同的机制下,大家买入的就是业绩增速最高的行业。
产品发行(分配)机制
当一类型的基金产品能够连续两年排名靠前,那么第三年第四年,这个基金管理人可以被作为重点营销的对象,发行新产品或者管理更大规模的存量产品。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机制,为了保持持仓风格的稳定性以及路径依赖,新产品、新申购以及新管理的资金最佳选择就是——买入原来产品的持仓。那么就会形成正反馈:
业绩好——认购新产品老、产品净申购——买入原持仓——业绩更好——发行更多的产品
这种机制后面简称为“抱团-申购”正反馈,这种机制导致抱团的板块的最后一波多数情况下会出现估值溢价,而这一波往往就是抱团中策略涨幅最大的一波。
以上四个特点,凡是机构投资者或多或少都有的特征,而其中,公募基金的约束最为强烈。因此本报告中,对于机构持仓的分析,主要是以主动偏股公募基金的持仓作为展示。
02
第一次抱团:金融的黄金时代
1、起因——货币增速的高企
金融行业货币增速高以及信贷增速高的阶段往往业绩比较好,回顾中国的货币投放历史,最让人惊心动魄莫过于年开始的“热钱”涌入和年的“四万亿”。
近些年来,信用和货币的派生需要经过多重复杂的机制。不过这不是本文需要讨论的,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最简单的年代。
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即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开启了近10年的升值历程,热钱开始大量涌入中国。
另外一方面,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制造业产业链加速向中国转移,带来大量的国外投资。而彼时,中国实施结售汇制度,因此每一美元外汇流入,最后都变成央行的储备资产,央行对等投放相应的基础货币。因此,流入多少美元,最后就派生出了汇率×外汇占款数量规模的基础货币。
-年,是有数据以来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速度最快的阶段。
相应的,由于投资需求旺盛,在基础货币基础上,信贷和广义货币被以更高的速度派生出来。
伴随这信贷扩张,以及股票市场的大牛市,金融板块业绩增速在-年实现了翻倍增长,-年,金融板块业绩要明显好于上市公司整体。
后来,投资者逐渐总结出规律,就是金融宽松先买金融,我们进行了总结,从十年期国债利率从上往下击穿3.5%,至社融增速回升,也就是我们称之为金融宽松周期阶段,金融板块相对大盘有超额收益。我们在启示录《经济、金融、科技与资本市场政策周期与框架》详细讨论了这个问题。
2、抱团金融——那些年真正的成长股
年,随着金融大幅扩张,非银金融以%的涨幅领涨所有板块,其次是银行,那些年,银行和券商都是炙手可热的成长股。金融板块在年的大涨坚定了机构持仓的信念,公募基金在年年底对金融板块的持仓高达40%。
业绩高增长让公募基金坚定的持有金融板块,年持续保持在40%以上,到年三季度,也就是上证指数冲点的那个季度,公募基金对金融板块配置最高达到48%。
年指数的大涨也让投资者对公募基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