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攀枝花市东区区委宣传部
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更加重要地位,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农村的“面子”就是中国的“里子”,只有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求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各项涉农经济制度,而且注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有效推动乡村发展、农民致富。东区调研工作组经过对相关政策学习梳理,并采取实地走访、调查、问卷等方式,结合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阿署达村实际,形成报告如下。
一、阿署达村基本情况
银江镇阿署达村幅员面积18平方公里,位于机场西侧,沿机场公路两侧分布,是攀枝花市的对外窗口之一,距攀枝花市中心5公里,交通便捷,地理位置、自然和气候条件都十分优越。全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一共有户,人,其中80%以上为彝族,全村有中共党员54人。耕地面积亩,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芒果、桂圆、蔬菜为主,约占经济收入的60%,另外发展乡村旅游业、外出或就近务工、开办农家乐、汽车运输等收入占40%。阿署达村积极响应做好全市“康养”“阳光”号召,聚焦“农文旅”融合,坚持“以农促旅、以文强旅、以旅兴农”的原则,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取得明显成效,阿署达花舞人间景区开门迎客、全国首家康养学院落户阿署达,先后获得“四川省乡村旅游精品村寨”、“四川百强名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四川省十大幸福美丽新村”、“四川十佳产业兴旺村”等荣誉。
二、乡村振兴发展制约因素
(一)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明显滞后,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要求。乡村道路建设仍需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总量不足,农村通讯网络不健全,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还比较薄弱,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较少。
(二)农村农业发展的驱动要素紧缺。突出表现在“缺技术、缺人才、缺资金、缺产业”上,导致农村农业的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足,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不合理,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缓慢,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新兴支柱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尚未兴起。
(三)农业发展的内部支撑因素仍需进一步加强。一是农业大而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一二三产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没有,分散经营的大多数农产品可追溯体系难以建立,质量难以取信于众。三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四是农业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严重不足。农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匮乏,一家一户经营与大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业技术指导、管理服务跟不上。
(四)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明显落后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设。阿署达村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共有22个,其中农家乐5个,休闲农园(农庄)2个,乡村民宿14个,为农村产业兴旺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缺少经验交流平台和有效组织引领,多数各自为政、自主经营,生产规模简单扩大,靠数量求效益,无论是在技术保障上还是发展质量上,都没有实现质的高效提升。生产过程中遇到水药肥、病虫害等方面的问题,多数新型经营主体无法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技术标准要求、生产操作规范进行管理和解决,只能继续沿用传统生产方式保证眼前暂时的经济利益,致使前期为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而做出的规划、投入的准备、付出的努力功亏一篑,收效甚微。
三、工作思路及具体做法
(一)工作思路。阿署达村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委及镇党委工作部署的同时,积极推进本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围绕新农村建设,积极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落实。以做好“阳光”、“康养”文章为重点,聚焦“产业培育、资源挖掘、环境打造、集体经济”四个方面持续发力,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始终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加快推进美丽休闲乡村建设。
(二)具体做法。一是立足比较优势,培育主导产业。充分利用独特的南亚热带气候,推进“康养+农业”等特色主导产业蓬勃发展。引导村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经济服务型组织和“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成立了村社集体资金全面控股的康养旅游服务公司,致力发展集农业观光、农产品采摘体验、户外拓展、有氧运动、课外实践基地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业。目前,全村共有芒果种植基地余亩,桂圆基地余亩,平均亩产值超过1万元;建成莲雾基地亩,成功引进释迦、芭乐、杨桃、奶油果等热带水果,年销售收入余万元。依托特色的精品农业资源,村集体积极引导农户开办农家乐、休闲农庄、乡村客栈,发展近郊休闲旅游和观光农业,全村共有农家乐、乡村旅游接待点57个,先后举办欢乐阳光节、彝族火把节、特色水果采摘节等多项节庆活动,年接待游客40万余人次。主导产业带动效应逐步凸显。
二是挖掘文化资源,打造文旅品牌。阿署达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激荡的三国时代,蜀相诸葛亮率领征讨大军“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在阿署达安营扎寨。阿署达村背靠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的驻军遗址山之一的保安营山,至今仍保留有环境优雅的添寿湖、山寨奇石、百年仙人树、形如夫妻互拥的夫妻树,以及黑麂、四川山鹧鸪、野鸡等少量的珍稀动物。依托这些历史文化背景、自然环境资源以及彝族文化,阿署达村围绕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民宿项目和休闲旅游项目,推出了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故事里”品牌旅游线路,有坨坨肉、烤全羊、连渣捞、铜火锅等风味独特的彝族美食,有7月火把节等热情奔放的彝族风情活动。通过对彝族老村落等传统建筑、遗址进行修缮、保护,建成了“彝族文化展厅”,阿署达村打跳舞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每年开展的大型民俗文化火把节活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使其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先后推出道德文化长廊、古村落传统民居、尾矿库钒钛之旅、半山农耕体验区、花舞人间植物天堂、历史文化古迹等系列康养旅游环线,开发“涵管露营地”“故事里民宿”“集装箱酒店”“林间树屋”等近郊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故事里”乡村旅游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进一步完善吃、住、行、游等旅游服务配套,致力打造生态旅游经济圈,使生产生活生态、传统与现代在田园综合体中相得益彰,让乡村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实现产业、旅游与生态的互促共赢。
三是美化村容环境,建设宜居乡村。一是将环境打造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按照景区标准规划新村民居建设。突出“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的建设理念,把“院落重重叠,青瓦出檐长,坡顶高勒脚,穿斗白粉墙”的川南建筑元素融入到村庄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阿署达红彝族民居古韵与城乡发展的交融并存,有力地提升了新村民居建设水平和景观效果。累计建成依伕达新村面积60亩,房屋22栋、88套,每一套均有“四大两小”六间卧室,楼上楼下共三层,有前院、后院,为村民利用民居改造经营乡村客栈、民宿提供了便利。整合各方投资2.6亿元,采取“低层退台式”风格,建成统一规划的新村二期集中居住区房屋37栋、套、6.5万平方米。二是积极探索乡村花景打造试点,通过“村社引导、农户自主、政府补贴”的方式,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种植花卉、绿植,村内三角梅、炮仗花、紫荆花、冬樱花、玫瑰、向日葵构筑成花山、花街、花巷、花栏、花道,一年四季花香四溢,风景如画。三是结合景区建设打造环境亮点。先后引入花舞人间、攀西欢乐阳光度假区等生态旅游项目,建成花香果园体验区、山水养生度假区、生态湿地、滨水康体养生区等多个生态景观节点,丰富了乡村旅游景观资源的同时提升了该村环境品质。
四是激活发展动能,壮大集体经济。休闲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集体经济组织的带动。为了不断提升集体经济组织凝聚力,阿署达村积极探索盘活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一是由基层党支部引领,以股份合作“共建共富”。阿署达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作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响应发展之需,成立了由村社干部作为原始发起人,多名村民投资入股万元成立了村集体资金控股的经济组织(攀枝花市金马缔康养旅游服务有限公司),以产权共享为核心,把农户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联结,共进退、同发展。二是多元经营,促集体经济“百花齐放”。依托集体经合组织平台,挖掘资源特色,以传统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山水乡愁为脉、以农业生产为基,大力发展康农文旅多元融合产业形成闭环产业链,开发经营“景别院”民宿8套,村民自主(合作)打造民宿5套,分别为王牛肉、漫时光、沐也居、富桃里、修竹文舍。以构建多层次旅游接待体系为支撑,培育“故事里”“菩提庄园”2家乡村酒店,接待床位达余张。创建了青少年课外实践基地等实体项目,培育了属于自己的“故事里”品牌,成为阿署达村乡村振兴强劲“引擎”。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阿署达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新思路”的指引下,蹚出了一条富民强村“新路子”,东区将在阿署达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大胆创新,以新思维新方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抢抓机遇,增添乡村振兴新引擎。抢抓十四五规划机遇。紧盯特色小镇、乡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争取区级包装尾矿库生态修复、高端民宿群打造、弄弄沟至双龙滩村道路等10个项目,确保镇级包装双龙滩村饮水工程等10个项目。抢抓康养产业发展机遇。一是以“中国康养论坛”举办为契机,按照整体部署,助力康养产业的一揽子市区行动,推出一系列镇村行动。二是借势康养产业“”工程,全力以赴建设康养产业示范区、特色康养村、旅居点和医养结合点。抢抓大项目、大企业、大平台带动机遇。一是依托乌东德、银江两大电站和攀西阳光欢乐谷等大项目建设,全力做好征地拆迁等服务工作,主动融入寻找集体经济发展新切口。二是依托攀钢等大企业的加速发展,全力做好以项目征地、“三供一业”涉农水电改造等为核心内容的地企共建工作,千方百计争取项目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三是依托银江镇列入全省现代农业特色小城镇,获评全省第三批特色小城镇两大平台,联动部门单位,全力争取政策资金。
(二)紧抓项目,践行融合发展新理念。康养产业项目方面。11月底前完成依伕达一期民宿群高品质提升打造;提档升级故事里康养酒店等一批康养旅居地;力争新建5-8套近郊高档特色民宿;完成汽车营地项目建设;推进华山康养体验中心等项目建设。现代特色农业项目方面。完成华兴葡萄庄园二期、弄弄沟牛油果标准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力争引进无根蓝莓项目。集体经济示范项目方面。依托攀钢全产业链,围绕打造“攀钢航母舰队”,推进废石综合利用项目、物流中转站项目、攀钢物流服务、定向劳务服务等壮大集体经济项目;加快推进阿署达彝族美食街项目。今年,受疫情影响,力争7个村4个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不低于去年万元的水平。
(三)狠抓环境,展示宜居乡村新面貌。提升城镇环境。按照确定的方案,以第五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明确的路线为重点,对沿线沿江及倮果等片区按统一标准开展环境整治、环境提升和康养点位打造,利用显眼位置进行城市形象宣传。改善民生环境。做好“三供一业”涉农水电了断和改造,规范辖区水、电等管网架设,促进城乡面貌规范有序。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年内完成新(改)建农村无害化户厕户,在阿署达新建生态旅游厕所1座。持续开展房前屋后栽花种草,美化农村环境。重塑项目环境。依托两大电站、污水管网建设,主动融入库区项目规划和周边环境重塑,充分展现“银江的水,阿署达的美”。
(四)长抓治理,展现基层治理新面貌。做好村级建制调整“后半篇”文章。持续推进“三委一中心”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改革,发挥镇村党组织“车头”引力和镇村各环节“车身”动力,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有新设计、新措施和新效果。抓好“四级”帮联带展现治理新面貌。建立完善镇、村(社区)、村(居)民小组、楼栋网格员“四级”帮联带模式,将农业农村各项工作捆绑一体,交目标、交责任、交措施,靠法规、靠政策、靠情理,找问题、找路径、找办法,在帮联带中将工作落实到位,将正能量填充到位,将荣辱观纠偏到位,带领群众走正道、干正事、树正气,引导村民知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促进农村风气转变,推动镇村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