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http://m.39.net/news/a_6288655.html编者按:南京邮电大学雷晶的“市场调查与研究”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等。
市场调查与研究
(雷晶)
=================================
课程整体思路
《市场调查与研究》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必修课,32课时(14课时线上+18课时线下)。作为一门市场研究的入门课程,本课程以翻转课堂形式开展,培养学生通过市场调查和研究为市场决策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年课程团队自建线上课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至今已经完成6轮共19个班级的教学,课程获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另外,课程获评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线上),入选省高校混合式精品通识课程联盟,校内初步形成翻转课堂教学(3-5个班/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2-3个班/年)和纯线上教学教学(人/年)的立体化课程系统,并面向兄弟院校和社会公众提供差异化在线教学服务。
课程组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理念,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引入学科前沿成果、创新应用智慧教学工具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逐渐形成了以全流程项目式学习课堂(PBL)为核心的四层次教学体系(见图1)。MOOC+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线上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效率,线下强化项目组合作和协作,并通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凸显课程的示范效应,形成课程—竞赛——育人互促的良性循环。
图1四层次课程体系
=================================
课程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与目标设定
1.学情分析与痛点问题
教学对象是市场营销专业三年级学生,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动力,且已经完成了管理学、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和统计分析相关知识。另外,半数以上学生已经在前两年跟随高年级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市场调研相关竞赛,自学了部分知识,对本课程有较强烈的学习兴趣。
但是,由于刚步入专业课学习,学生仍习惯于以应试为目的、专注于知识记忆和理解等浅层次学习目标的达成,没有形成分析、评价和创新应用的高层学习思维。他们熟练应用互联网,但缺乏对网络数据进行筛选和质量评价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学生有丰富的消费经验,习惯于从消费者视角看待企业经营问题,难以理解市场问题、市场决策与市场调研之间的关联;另外,学生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软件应用存在较大的畏难情绪,对理论模型和统计模型的学习和应用缺乏兴趣和信心。
由此我们总结出本课程教学需要解决的痛点问题,具体表现可概括为“三重三轻”,“三擅长三不擅长”,即:
(1)重知识轻应用。学生擅长解题和考试,不擅长应用所学发现、分析和解决具体市场问题;
(2)重数据轻模型。学生擅长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不擅长应用理论模型、统计模型挖掘数据背后的规律和深层原因;
(3)重调查轻系统。学生擅长按照流程逐步推进市场调查,不擅长提升流程内部的衔接逻辑,缺乏系统性数据思维。
为解决上述痛点,我们从年实施全流程项目式(PBL)混合(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致力于:
(1)让课程有难度。学生需要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完成真实的调研项目,由此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2)让课堂有产出。教学设计基于问题导向,致力于为调研项目提供“脚手架”,学生主动带着项目中遇到的问题来上课,在课堂互动和研讨中获得支持,解决问题;
(3)让教学有依据。利用全过程学习数据,教师可以灵活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策略,并对学生进行精准化教学辅导;
(4)让学生有目标。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考评,并与学业评价有机结合,以此引导学生积极提升调研项目质量,在真做真练中强化学生的市场意识、数据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课程目标设定
基于学校的“大信息”特色和市场营销专业致力于培养懂市场、善运营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的目标,课程团队结合对信息行业企业和毕业生的连续调查,明确了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市场洞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进一步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痛点,我们明确了课程目标,具体表现为思想素质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三个层次(如图2)。
图2课程目标
二.内容设计与资源整合
1.课程内容、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
(1)课程整体内容建设
课程内容建设:为培养学生的真实问题解决能力,我们整合教学内容,新增了2个学时的实验设计,让学生学会应用实验验证复杂市场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如:改换产品包装对销量的影响,不同互动方式与品牌粘性的关系等,并且通过改写市场营销领域前沿的论文,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法在市场研究中的实际应用;为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课程强化了项目设计环节的管理者思维与研究者思维的差异分析和问卷设计部分的数据分析框架展望。
专业竞赛案例融入:课程团队从年开始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截至年我们团队指导的项目已经获得该赛事的全国一等奖25项。我们将优秀参赛作品作为案例融入课程教学,如:对在线广告视觉注视的眼动追踪和对网络口碑传播的模型拟合等,并结合竞赛指导经验持续对课程进行优化。
课程思*案例库建设:立德树人,我们构建了课程思*案例库,从专业自信、民族自豪、求真务实、职业精神、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等多角度激励学生管理报国、实践报国。课程思*教学模式获评校课程思*教学竞赛一等奖,并入选校课程思*教学示范课(见表1)。
表1课程思*案例库
(2)课程线上资源建设及应用
课程的线上资源始建于年,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统计原理,提升软件操作技能,我们模仿可汗学院录制了12个微课视频,借助“天空教室”开展混合式教学。年,课程团队自建线上课,并以SPOC+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线上课程于年上线中国大学MOOC,到年春季已经完成9轮开课,学员数近6万,得到了多所高校应用,入选年中国大学MOOC校内应用20强,获评年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
由于课程的线上资源是专为线下翻转教学而建的,因此和线下课程教学的匹配度非常高,且已经进行了两轮升级迭代,全面更新了课程视频、课件,扩充了习题库、案例及讨论话题。课程配套的慕课堂练习库、问卷库和讨论案例皆经过两轮教学实践的建设和完善,也可以直接应用于混合式教学。
(3)纸质教材建设
课程团队参考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景奉杰教授和曾伏娥教授主编的《市场营销调研》(第二版)设计和优化了课程的整体框架,课程团队自行编撰的MOOC版配套教材,新增了22个案例,并融入了团队指导的学生竞赛获奖项目和实训指导,将在年出版。
2.课程资源整合(总体框架)
我们以市场调研流程为主线重构课程单元完成线上课程建设(12学时),同时设计6次线下翻转教学(12学时)为市场调研项目推进的关键节点提供“脚手架”,结合实验训练(8学时),构建立体化全流程项目式(PBL)课堂(总共32学时),总体框架如图3所示。
图3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过程与实施方法
以一节代表性课程来具体阐述,本次课是第五次线下翻转。一方面,学生已经完成了线上课程第五周“问卷设计:入门到精通”的学习,也完成了单元测验,但仍存在部分知识薄弱环节。另一方面,项目组在课前完成了问卷的初步设计,熟悉了问卷设计的流程,但还未能掌握根据问卷评价标准对问卷进行系统性优化,且不理解如何为问卷设计数据分析框架。
1.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基于学情分析、单元课程对课程整体教学目标的支撑分析,并结合过往学生学习的疑难点,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细分为三个层面,如表2所示:
表2第五单元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课程的线上资源为自建MOOC,本单元对应线上课的第五周——问卷设计:入门到精通。课程设计逻辑见图4,中国大学MOOC上的课程单元界面见图5。
图4线上课的教学设计
图5中国大学MOOC平台本单元的学习界面
本课次混合教学的实施过程主要按照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进行,具体应用了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1)课前:线上学情数据分析及教学服务
第四周翻转课结束时,学生收到第五周的个人学习任务和小组任务。其中学生在中国大学MOOC通过我们的自建课程完成线上学习。1-2天后,我们再次通过“慕课堂”的“课外任务清单”发布线上学习的重点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醒的同时,也更方便教师进行线上学情数据分析。
线下课前:首先,我们会对“慕课堂”的学生课前学习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对于学习滞后的学生进行提醒,对学习困难生进行辅导;其次,我们会发布班级内、班级间的学情数据,营造竞争学习氛围;最后,我们还会由“慕课堂”的线上数据观察到线上测试错误率高的题,对其进行重新整理编辑,作为线下课的课堂练习的一部分,进行再测试和难点解析。
(2)课中:课程导入和前测——课程重难点拓展——示范组讨论——轮换组讨论——学生反思、总结与后续任务布置
我们借鉴了BOPPPS模型对课堂教学的模块化设计和前后衔接设计,以及“对分课堂”对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优化,并结合课程特点进行了改造,具体实施包括五个环节。①课程导入和前测;②课程重难点拓展;③示范组讨论;④轮换组讨论;⑤学生反思、总结与后续任务布置。
(3)课后:学情数据分析、课程总结与反思
教师及时通过课程平台进行学情数据分析(包括个人、小组和班级比较),结合学生反思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进行教学服务;另外,教师还需要进行课程书面小结和反思,便于课程教学交流和持续改进。
四.学习评价与教学反馈
涉及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及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的反馈,学习评价应有量表量规;注重课程调查问卷,呈现教学评价及教改成效,包括参与度、学习体验、成绩及能力提升、外部评价等方面;注意对标课程教学目标。
1.学习评价
课程的评价体系设计涵盖了线上和线下,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兼顾了对个人和小组的评价,见图6。其中,线上评价完全来自于中国大学MOOC的记录;线下评价一部分来自于“慕课堂”记录,但是线下课的小组排名来自于教师的课堂观察和主观评价,为方便记录和后续数据汇总,课程团队设计了“线下成绩记录表”,见表3;实验及报告展示的评价包括报告文本评分和现场答辩评分两部分,由课程团队(3-4位评审)给出,评价标准见表4。
图6课程评价体系
表3线下成绩记录表
表4实验及结果汇报评分表
课程团队在课前和课后均进行学情数据分析,并将课前任务完成情况、线上学习数据、小组排名情况等反馈到课程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确保小组、班级整体学习进程,见图7。
图7学情数据分析(推送课程群)
2.教学反馈
(1)考试成绩分析
年底开展第一轮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时,课程团队为了研究教学改革的效果,由课程负责人同时承担翻转课堂教学班和面授班的教学任务,然后对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翻转教学班平均分为80.8(9.0),平行面授班平均分为68.2(11.8),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0.)。而且从成绩分布上看,翻转班的高分段(80分以上)占比超过50%,且没有不及格的同学,而平行班不仅存在不及格的同学,且高分段占比显著低于翻转班,由此可以初步得出翻转教学班成绩更好的结论。
表5翻转教学班与平行面授班的期末成绩比较
从年秋季学期开始,市场营销专业所有班级都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全面取消普通面授班级,因无法通过考试成绩比较体现教学效果。然而,从-连续四年的学生卷面平均分均在80分左右,且没有出现不及格的学生。同时,由于本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市场调研的系统思维,所以教学效果更体现在高质量市场调研项目的产出和学生后续参加学科竞赛的成绩上。
(2)学科竞赛成绩
课程团队从年开始鼓励并指导学生基于课内调研项目参加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十一年来获得全国一等奖25项,省级奖项超百项。其中团队负责人及主要成员指导的学生调研项目五次获得海峡两岸暨港澳大学生市调大赛总冠*,且从年至年实现三连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成果。学生将课程所学应用到其他学科竞赛,如:创新创业类、电子商务类等,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
总结与反思
一.特色和创新点
①本课程融合应用BOPPPS模型和对分课堂模式,课堂产出高。线下翻转教学借鉴了BOPPPS模型对教学过程的明晰化和闭环射界,以及对分课堂对课堂讨论的有效组织,致力于为课堂调研项目提供“脚手架”,学生主动带着项目中遇到的问题来上课,通过示范组和轮换组两轮探究,解决问题,提升了课堂讨论的绩效,课堂产出高。
②深度应用“慕课堂”信息化手段,提升课堂智慧。利用轻量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