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研公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华夏基金朱熠打造优秀基金经理的研究中台 [复制链接]

1#
拼多多运营求职招聘交流微信群 http://nvrenjkw.com/nxzx/4012.html

来源:点拾投资

导读:如果说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基金经理是优秀的“厨师”,那么研究部就是后台的“厨房”,只有提供好的原材料,厨师才能做出一桌好菜。在访谈了多位基金经理之后,今天我们走入国内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和华夏基金的研究总监朱熠进行了一次深度访谈,分享华夏基金系统、科学的研究模式。

朱熠告诉我们,作为国内最早提出“研究创造价值”理念的资产管理公司,华夏基金将研究的重心从广度转向了深度,把精力聚焦在最优秀的公司上,并且要求在这些公司的认知上能够超越市场。华夏基金有一个非常规范化,甚至有些苛刻的深度报告要求。每一个研究员不仅要做宣讲PPT;还要完成研究底稿,这个底稿需要回答30多个问题,涵盖行业趋势、产业格局、商业模式、管理层评估等多个维度。更进一步地,朱熠认为,区分一个优秀研究员和平庸研究员的是他们对公司底层逻辑的认识,这来自于对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深度理解。华夏基金研究员的研究底稿会在内部留存,并且不断更新迭代。这样,新进入的研究员就能站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研究,提高了研究的效率,也能够让组织持续进步。

对于研究小组的分工,华夏基金要求不同小组之间进行产业链研究的交叉验证,提高研究团队之间的协作,避免各自的盲点。华夏基金还有一个内部培养新人的“青藤计划”,除了对研究员专业能力的培训外,还有商务礼仪等社会技能的培训。每一个研究员都有一个自己的导师,研究部会严格考核导师的指导工作,如果带教研究员考核不合格,导师的年度考核结果也会直接下调。

华夏基金还是少数拥有首席数据官(CTO)的资产管理公司,在数据库和系统搭建上投入了巨大的资源。通过对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把投研能力最大化地留存在平台上,大幅提高了投资和研究的沟通效率。各行各业都在经历信息化改造,华夏基金认为资产管理行业也必须拥抱科技。

以下,我们先分享来自华夏基金研究总监朱熠访谈的“金句”:

1.从过去的全覆盖转向聚焦在最优秀的公司上,集中精力研究最好的上市公司

2.我们的底稿有30多个标准化的问题,研究员在做深度报告的同时,需要有理有据地回答每一个问题。这个回答问题的过程能够确保研究过程经过了充分和深入的思考

3.我们做了一个归纳,把投资分为几个层次的逻辑。最底层的逻辑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和社会文化的变化。底层逻辑往上推是行业和产业的逻辑,再往上一层是公司团队治理的逻辑,再上一层是财务报表的逻辑,最浅层的逻辑是估值和交易层面的逻辑,我们希望研究员在底层逻辑、行业逻辑、公司逻辑和财务逻辑上能够做的足够出色,这样才能在最终的估值和交易上更有依据

4.我们对于深度报告的定义,绝对不是报告的数量有多少,而是对公司的本质理解有多深。比拼的不是数量,而是思考的质量。对于研究员的要求是,你必须试图理解一家公司最底层的逻辑,你必须不断去思考这个问题

5.我们不能要求一个研究员在同一个行业看10年以上,人员都是会流动的。只有通过研究底稿不断更迭和投研平台的数据留存,才能让我们的认知不断沉淀下来

6.在疫情出现之前,我们几乎能保证研究员每年有一次海外交流的机会,让研究员能充分了解世界一流企业的运作模式

从广度转向最优质企业的深度研究聚焦

朱昂:能否谈谈你管理的华夏基金研究部?

朱熠我是年初开始管理华夏研究部,之前是在机构部做投资,主要管理社保、企业年金等专户产品。华夏基金应该是业内最早提出“研究创造价值”理念的资产管理公司,我自己也是在华夏基金研究体系中培养起来的,对于这一套理念有一定理解。

在到年的时候,我们经历了一些人员变动,有一些比较有经验的基金经理选择去创业做私募,这也让我们更加重视投研体系的传承。从那之后,我们就在不断地打造体系化的投研平台,做了几件和过去不太一样的事情:

首先,我们把研究部变成了一个比较大的中台部门。以前我们的研究员会散落在各个不同的部门,包括机构部、国际部等都有自己的研究团队。我们现在把研究部变成一个大的平台,以平台形式向各个投资部门进行输出;

其次,我们对研究内容进行了区分,从过去的全覆盖转向聚焦在最优秀的公司上,集中精力研究最好的上市公司,对优质的上市公司进行深度研究。基于这个理念,我们对于研究员的工作流程做了比较大的调整,尤其是对深度报告做出了几点明确要求:

1)更加强调产业趋势的研究和公司度观察,而不仅仅是对短期业绩变动的研究。在深度报告中,会要求研究员对产业趋势和行业格局做出前瞻性的判断;

2)深度报告的形式上,除了PPT文本外,我们对于模型和底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的底稿有30多个标准化的问题,研究员在做深度报告的同时,需要有理有据地回答每一个问题。这个回答问题的过程能够确保研究过程经过了充分和深入的思考;

3)写深度报告的对象不再是随意挑选,只有真正能长期创造价值的企业,才能成为深度报告的研究对象。深度报告的选题每个季度由研究员和研究组长共同发起;

第三,我们研究部内部的组织架构也进行了一些调整,把研究部分为包括宏观策略、科技、消费、上游周期、中游制造、新能源等在内的多个研究小组。不同研究小组之间需要对产业进行交叉验证,细分的公司则由具体研究员负责。这么做的好处是,对于一个大的产业链发展趋势,可以有不同的视角进行验证,避免投资中的盲点。同时,不同研究小组之间的协作也能得到加强。我们各个研究组长也基本都是行业基金经理,不仅仅要负责管理研究小组,还要肩负起在这个领域的投资。这种研究的架构也提高了研究和投资之间的沟通效率。

我们研究部也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投资工作。今天的投资,对于专业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我们认为,投资更需要做减法,而不是做加法,“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希望基金经理是全能型,但要达到这个要求的难度太大了。我们希望通过专业化分工,让研究和投资的更紧密结合,以创造阿尔法为核心的行业基金和主动增强产品为纽带,用我们的研究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

在研究部的产品上,主动增强型的华夏研究精选连续三年排名市场前25%分位,过去两年累积收益.12%;科技类的华夏创新前沿实现绝对收益率78.6%,市场总体排名前10%(97/);近三年总体绝对收益率.44%,市场总体排名前5%(22/);消费的华夏新兴消费过去2年绝对回报.30%;在新能源、*工等领域,我们也有很强的产品布局。

朱昂:在许多资产管理公司中,投资和研究经常会有沟通效率的问题,能否具体讲讲你们是如何提高投研效率的?

朱熠投资和研究,天生会有一些冲突,要完全解决也并不容易,我们通过几个方式来提高整体的投研效率。

首先,我们会有多层次的会议制度,强制投研加强沟通,通过增加沟通的频率,提高投研交流的效率。我们的会议制度包括:每天的晨会,主要用来更新行业和公司的重大事件;每周的经理例会和周末讨论会,主要对投资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