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梦征程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80119/6010178.html6月17日,长三角农业一体化发展大会暨中国农民企业家联谊会理事会在武家嘴国际大酒店隆重召开。大会旨在总结推广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好的经验做法,促进区域合作和提成组织化程度,为社会各界投入乡村建设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从而助力长三角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升。
为更好地分享会议精彩内容,「品牌农业参考」作为此次大会官方媒体,特推出系列报道。本文整理、总结了江苏省冷链学会秘书长陈昌伟在内外双循环专题研讨会上题为《乡村振兴农产品冷链大有可为》的专题报告,与各位一起分享。
双循环离不开物流,更离不开冷链物流。很多人理解冷链是储存或者是运输,这个理解有失偏颇。冷链是全产业链,是从农产品的生产,所有涉及温度管控过程的体系化建设,从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以及到销售的各个终端环节温度把控的过程,它是随着科学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建立起来的。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经济条件以及现在的技术发展完全可以支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农产品的消费量很大,降低流通的损耗,减少浪费,还有对生鲜食品安全的要求,支撑了冷链的发展。
但是,到现在为止为什么没有一家生鲜电商能够做到一家独大或者是做到体量很大?我们消费的体验感也不是很强?
年,我跟着赵亚夫老师下乡,当时的问题是能种不能卖,句容很多的草莓或葡萄,电商根本不接单,因为它没有办法去解决运输的问题。
所以,我从年进入了农产品销售的环节,然后年帮助句容组建了第一支电商团队,开始走线上销售,顺丰第一单葡萄、草莓的包装是我带队组织人员去研究,怎么去给它解决质量的问题,怎么在线上销售,包括冷链整个体系的建设。
一个学会是要以学科为支撑,江苏省冷链学会,是国内首家、国内目前唯一的一家没有学科的学会。我认为,冷链它不单纯是制冷和保鲜技术,它牵涉到很多的环节,物流、等离子技术,包括甚至有一些电的技术,一些微波的技术,所以我们的目标是整合江苏的专家资源,来综合地把各个学科相互融合,以农产品保鲜和销售为切入点展开研究。
江苏省冷链学会年1月25号成立,到现在为止在国内应该还是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我们现在做的一些技术转化和技术孵化。我们学会应该说这两年主攻的就是在跟*府灌输,跟我们全国的各个地方*府灌输冷链是一个体系化建设的工程,第二个就是说组织多行业、多学科的专家,共同地攻克冷链当中遇到的一些难题。我们最近一直在研究螃蟹怎么去不用冰瓶,能够让螃蟹走的更远。再有就是阳山水蜜桃,经过我们专家组的攻克,已经完全可以做到保鲜期3个月。
我们这两年在技术和产业的转化上面做了很多的融合。以前冷库有补贴,现在补贴逐步在取消,但是以后我们可能是更多的包括冷藏车,包括一些田头运输,包括现在做的这个田头库的预冷库等等一些设备,将享受国家的农机补贴。
另外,我们学会5月21号组织了一个全国的国际学术研究,生鲜、食品加工与保鲜,因为冷链的研究主要为我们农产品的增值、为农民的致富而努力的,所以我们更多的是把我们食品专家和农产品产后处理的专家结合起来。
为什么说冷链在中国大有可为呢?
因为我们农业人口的体量比较大,土地相对比较多,80%以上的水果,一般都是早晨采收,早晨4点钟用一个普通的车运到城里去,根本没有任何形式的预冷,所以导致水果的损失量官方统计数据是在20%,其实我们每年的损耗率在40%以上,损耗的产品已经足够这两亿多人口基本的营养需求。
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因为生鲜运输过程当中就算用了冷藏车,也很难保证品质,我们人员的素质,包括我们道德建设这块,在过程当中很多是人为的,可能把冷气关掉了。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基础设施达不到这个要求,在运输途中,驾驶员不可能把冷藏车在服务区一直开着冷气和发动机同时工作。
再有就是流通的储存环节实时监控比较难,缺乏信息获取的来源,包括我们交易的环节。我们学会成立四年来一直在努力争取为农产品因为温度变化引起的损失上保险,是中国人寿财做的第一款冷链保险,是目前只有这一家保险公司愿意为我们因为温度变化引起的货物损来卖保险。还有缺乏这种很规范的交易平台。
冷链的短板在哪里?
冷链不冷,冷链不热,冷链不链。
为什么叫冷链不热?这个不热不是指冷热的热,是我们国内虽然*策出来了,大家也认识到了,但是还没有足够的去认识起来,很多的资本还没有进入进来。
还有我们更多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靠老百姓来去建一个库,可能做不下来。江苏省农产品田头保鲜设施技术规范包括保鲜技术的一些要求,整个技术规范是江苏冷链学会组织做的,本来可以拿两个亿的补贴,后来不敢要,因为每个市区县是两千万,要分配到20家,或者是合作社,或者是村集体,或者是农民自己,也就是说建一个库的成本,农民或者合作社、村集体,没有足够的资金去配合,如果是像以前补贴到一些大型的农业农村企业,可能早就将这个库建起来了。还有冷链的部署,仅仅以江苏市场为例,江苏并不缺库,但是我们更多的库在流通环节,因为江苏是个消费大省,在全省了解的情况来看,基本上田头的预冷设备没有。
第二个冷链不冷,也就是说我们很多的原来的冷库仅仅是满足于人们能把肚子吃饱,但是对水果、蔬菜冷库的建设,江苏确实比较缺,也就是在田头市场和我们农产品保鲜这块,我们的库比较缺。
还有我们的规范性、标准化达不到,一个冷库,很多农民、很多单位建设的时候仅仅考虑到能把它冷下来。还有管理不到位,之前去调研,丰县的苹果在春节的时候卖到10块钱一斤,但是有些农民为了留到春节卖,就在家里面做了小冷库,到春节来卖的时候,收的时候是3块,最后1块5卖出去了,这种现象比比皆是,也就是我们对冷链的技术包括我们冷链的规范做的不到位,仅仅考虑到能制冷。甚至人才培养这块也不够,很多的冷库仅仅是一个电工在管理,根本不懂得农产品保鲜的基本知识,什么产品用什么温度,什么产品要什么湿度,什么产品不能跟什么在一起,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我们冷链的不链,有很多的冷链设施在管理过程当中很可能因为停电,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冷链、信息化技术,包括物联网技术没有完全用到位,希望物联网专家能够参与进来。
补齐冷链短板意味着什么?
农产品集中采收的时候,上市可能一块钱一斤,但是在高丰产期的时候收购,能够把农产品存起来,错峰销售。再有就是通过冷链能够把更多的农产品运出去,第三个通过冷链设施,通过我们的储藏、保鲜,把农产品的加工业带动起来,要想农民富,必须把损耗的产品变为价值,把农产品加工成更好的产品、更好的商品。
怎么来提高冷链?
第一个,加强田头预冷设施的投入,各地*府包括农民企业,对田头预冷这个概念一定要有,因为农产品采摘以后,它的呼吸热是最大的,如果没有温度的抑制,采后损失很大,如果一采摘下来,立马进入预冷环节,能延迟保鲜时间至少两到三个月。
第二个,农产品产地的商品化中心,很多地方在提中央厨房,商品化就是以后进入了城市的产品,一定是相对标准化的农产品。商品中心,就是把农产品标准化,把残次品留在当地,加工成熟食,好的产品筛选以后更容易流通,把商品交给城里人。
第三个,加强农产品储存保鲜库的建设。
另外,江苏冷链学会给省里建议说应该把所有的冷库用物联网的技术全部统一起来,用云仓的概念,就像滴滴打车一样,让农民能用到最便宜的冷库,让农民用得起,让农民有更好的收益。
很多市场现在已经办不下去了,这就要求一定是以物流配送从田头到餐桌一体化,也就是要搭建智慧冷链配送系统,从田头,从某一个场地直接送到老百姓餐桌,以仓储冷链配送一体化的方式进行。但农产品仓储物流以后要走向智能化,可能人力成本比较高。另外还要加强平台建设,对冷库或冷藏的资源进行统一调配。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