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研公司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教育培训行业专题研究大象转身,消亡还是重 [复制链接]

1#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国平安,易永坚)

1“双减”*策落地,教培行业受重创

教培上市公司股价迎来史诗级暴跌

从市场反应及股价层面来看:教培行业及个股均受重创,教培上市公司股价迎来史诗级暴跌。在美上市的精锐教育、流利说分别在8月、9月各自收到退市警告。

教培机构面临收缩调整及裁员,行业加速出清

从公司运营层面来看:

为维持继续运营,关闭学习中心及裁员等举措成为必然。“双减”*策发布后,新东方裁员6万人,高途计划裁员近1/3,各个机构纷纷进行收缩及部门调整。

教培企业加速出清。根据天眼查数据,仅年7月下旬提出“双减”*策之后至10月,中国教育培训相关企业注销、吊销的数量达21万家,包括上海巨人教育、启文教育、杰睿教育、趣口才等,行业在“双减”*策之下基本没有“回旋”余地,企业加速出清。

教培公司业务体系受到“毁灭性”冲击

梳理教培行业上市公司K9、K12及其他业务:大多数教培公司K12业务占比达8-9成,“双减”*策落地后,教培机构原有商业模式及业务体系遭受“毁灭性”打击,形势不容乐观。

非K9学科培训业务形成托底效应:非K9学科培训业务对稳固企业增长发挥重要作用,“双减”背景下为企业探索转型提供基础,例如新东方在线(大学业务),有道(硬件及在线市场服务)。

龙头资金充裕,转型新发展方向迫切

学科培训业务被“堵”,现有资源必然向合规性业务倾斜;相对而言,龙头公司账面资金充裕,转型及寻找新发展方向成为必然。

2四大教培转型路径试解分析

教培转型方向及逻辑梳理

双减*策落地,教培公司业务经营及估值体系迎来“毁灭性”打击,在教育面临结构性调整的新背景下,原有经营模式不再适用,而部分公司尤其是龙头企业账面资金充裕,转型发展成为必然。通过对现有教培上市公司转型动向梳理,可以发现素质教育、职教、硬件、课后三点半成为主要转型方向。因此,本部分主要对这四大转型路径进行分析,梳理转型逻辑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1)转型素质教育

底层逻辑--供需两端重合度高

转型素质教育逻辑:

(1)用户画像相对重叠,现有供给体系可用。

用户画像相对重叠。素质教育概念相对丰富,但主要指面向初中及以下年级学生开展的校外素质培训,包含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阶段,与K9学段(含学前)用户画像高度重叠。

教培机构现有供给体系可用。尽管学科培训与素质教育在运营模式、课程规划、教材编写、人才组织等方面仍存在较大不同,但相对其他转型方向而言,教培机构可以利用其线下培训学校及教师资源通过培训、业务架构调整等方式进行转型。

(2)素质教育市场待开发空间相对大,行业且尚处于培育成长期。

近2亿学生孕育巨大市场空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年3-15岁在校生达2.05亿,其中普通小学生人数达1亿左右,普通初中在校生万,学前教育儿童各占万,且各年龄阶段学生比例结构保持稳定,为素质教育行业提供较大的市场空间。

尽管素质教育总体市场规模远不及K12学科辅导,但仍处于培育期并持续增长。根据艾媒咨询数据,中国素质教育培训行业市场持续增长,-19年CAGR12.4%。尽管年受疫情影响有所下滑,但随着“双减”*策落地,素质教育成为教培机构转型突破口,未来行业热度不断上升,再加上AI、VR等技术手段为教学方式、运营模式及行业发展赋能,行业有望迎来进一步发展。

挑战--难以出现大企业强供给

细分领域众多,各领域模式体系差异性大,导致单个项目难以建立大范围“基础设施”,市场高度分散。尽管素质教育市场的总体规模较大,但是细分领域多,导致每个细分领域的市场规模相对较低,即使是占比最高的艺术类(占比达40%左右),也可以分为音乐、舞蹈、美术,而音乐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钢琴班”、“小提琴班”等不同乐器培训。而素质教育不同细分领域模式体系差异大(例如体育类对场地要求较高,音乐类对乐器和老师要求较高),导致单个项目难以建立大范围“基础设施”,因此素质教育内较少有规模化的大赛道。(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对人的要求相对较高,供给标准化弱,可复制性不强。

注重互动及线下场景搭建,如果不能实现内容带人的逻辑,就是纯堆人的逻辑。尽管少儿编程、少儿口语之前已经出现了相对标准化的产品,实现了内容带人的逻辑;但是舞蹈、音乐、体育等学科对老师的要求依旧较高。

低标准化难以实现快速复制扩张。学科培训往往与学科课程体系挂钩,有固定的知识点,以考试为标准的考核方式统一明确,可以打造成熟的产品并快速复制扩张。而素质教育方面尽管存在考级、竞赛和表演等多种考量方式,但更多缺乏明确检验标准。考核方式非标准+赛道众多差异大+对人的要求高,导致供给标准化弱,可复制性不强。

挑战--细分领域均有大量存量供给

素质教育各细分领域的存量供给中均已出现众多参与者,部分领域甚至出现优势性企业。例如在美术赛道中,美术宝已经具备优势,且在3-18岁美育行业已构建完整的生态链条;基础素养领域中火花思维依托技术和内容,在思维类素质教育中已经取得一定口碑;以及主打中国文化及国学素养的秦汉胡同等。素质教育各领域差异性大,标准化低,其特性本就加大出现规模性大企业的难度,目前各个细分领域中均已有大量存量供给布局,教培机构转型素质教育将面临与已有存量供给的竞争,构建替代品或进行错位竞争难度高。

2)转型职业教育

底层逻辑--就业市场供需“剪刀差”扩大,职教行业β强化

转型职业教育的底层逻辑: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加+就业形势复杂,就业市场供需“剪刀差”持续扩大,使得职教行业β得到强化。

供给端:高校扩招,毕业生规模持续创新高。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年11月19日披露数据,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万人,同比增加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需求端:经济发展压力大+疫情影响仍未消退,就业形势依旧复杂。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对就业市场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疫情影响仍未消退,部分行业及企业的生产经营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部分中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

供需两端驱动下,职教行业β强化,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年职业教育市场规模达亿元,-20年CAGR为7.05%,随着就业市场供需“剪刀差”扩大,未来将进一步增长。

直接逻辑--各细分市场需求旺盛

转型职业教育的直接逻辑:各细分(升学考试、人才招录、职业教育)培训市场需求旺盛。

1.升学考试培训:就业压力大,升学(考研、出国留学)需求旺盛,考研辅导、英语培训仍是可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