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是指由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线上线下融合等新商业模式,以及基于社交网络和新媒介的新消费关系所驱动的消费行为。它的核心是满足消费者的新生活方式、新消费理念、新需求、新品类和新品牌。智能可穿戴设备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监测管理的新需求和新理念,其崛起是新消费大火的缩影。
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快速发展有其背后的数据逻辑支撑。大数据先锋思想家徐子沛预言“大数据将重塑和再造商业”。这一论断从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得到了印证。它以健康数据为消费核心,以市场调研数据为决策指引,并因产生巨量的健康数据,激发互联网头部企业纷纷下场布局,衍生出智慧医疗等定制化医疗服务,同时也因数据隐私问题而引发社会担忧。
一、数据指引市场:健康数据成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核心消费
在被业界称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元年”的年,智能可穿戴设备最核心的消费功能并不是健康数据,而是运动功能。依据当年的数据,智能可穿戴设备所属领域排名前三的是运动户外(38%)、音乐影像(28.7%)和医疗健康(14%)。这一格局与市场调研数据不相符。当年的市场调研数据显示,用户期待功能排名前三的是医疗健康、安全定位和其他,分别占比28.2%、20.3%、18.4%。用户对市场中可穿戴设备主打的音乐影像和运动户外功能的期待并不突出,排在了第四和第五位,分别占比17.3%和15.8%。
数据来自:公开网络
有了市场调研数据的支撑,智能可穿戴设备企业迅速调整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核心功能定位。其中,就连鼎鼎大名的Applewatch也不例外。Applewatch面世时,方形、多彩的表盘设计,丰富可替换的表带,与Nike、爱马仕等运动和时尚巨头联名,让Applewatch更像是运动时尚产品。然而这款缺乏健康功能的时尚产品并没有获得市场足够的青睐。苹果公司意识到这点后,迅速补充了步数统计、健康app、心率传感器、血氧传感器等等功能。到年,据counterpointresearch数据显示,Applewatch出货量增加22%,以37%市场份额占据全球市场第一。
年,智研咨询的市场调研数据再次强化了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主打医疗健康核心功能的决策信心。其市场调研数据显示,消费者最期待的功能仍然是医疗健康,占比27%;排名第二和第三分别是身份验证(21%)和消息通知(20%)。另外,消费者对于娱乐和运动功能的期待进一步下跌,分别跌至10%和9%。
数据来自:智研咨询
二、市场细分:消费级智能可穿戴设备仍是主流
市场对智能可穿戴设备健康数据的持续期待,让相关企业意识到差异化地拓展医疗健康功能将赢得市场,这使细分市场出现。
目前,智能可穿戴设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级健康硬件,如移动耳镜、健康手环、智能睡眠系统、皮肤传感器等,具有特定的医疗功能;另一类是专业级医疗硬件,主要由传统医疗器械改进,实现可穿戴,进一步增加其感知、数据记录、传输、分析以及干预调控等智能化功能。如智能检测器、无创血糖监测、血压计、血糖仪、血脂检测仪等。
消费级智能可穿戴设备增长较快,技术相对成熟、消费属性强,主流企业为消费电子龙头企业,但也已出现企业开始向专业级智能可穿戴设备迈进,如华为、小米。专业级智能可穿戴设备主要参与者以传统医疗器械企业为主,目前,美敦力、飞利浦、九安医疗等企业均有所布局。
行业上市产品数量加快,常规健康数据监测成为产品标配,慢性病管理需求成为可穿戴医疗设备的重点应用场景。越来越多的企业试图拓展出智能可穿戴设备应用的新领域。比如,非二世界公司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目前市场中智能可穿戴设备多以西医视角监测身体数据,对于“未病”及情绪健康则无法监测,由此推出“中医脉诊手表”,从中医视角监测人体健康数据。此外,还有企业试图推出可监测睡眠鼾声数据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美国一研究小组甚至发现,具有生物识别功能的可穿戴数据可预测新冠病*发作。该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模型,通过对比从佩戴了Oura环参与者那里采集到的生物数据(来自大约有名急救人员和医护人员),预测新冠病*症状的发作,目前该模型预测症状(咳嗽,发烧和疲劳)准确率高达90%。虽然该研究还未经过同行评审,但为新冠病*全球肆虐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式。
智能可穿戴设备除了医疗健康外,在其他领域的数据监测方面也有极大的发展。比如运动领域,它能实时记录运动员的运动数据,在几秒钟内提供运动员速度、身体角度、加速度、步长等方面的数据,实现对运动员3D形态的数据提取,帮助优化训练。
三、海量数据:数据意识的觉醒与智慧医疗产业布局
从年开始,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连年飞涨,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截至年,全球可穿戴设备(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整体出货量已达1.93亿只。到年,这一数据预计将飙升至3.88亿只。
述(最多18字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智能可穿戴设备快速增长的出货量,让越来越多消费者享受到由健康数据监测功能所带来的健康生活,也让社会越来越准确地掌握到不同人群的健康状况。年,微克科技发布《年Q3季度中国年轻人健康状况白皮书》,该白皮书数据来自于旗下wearfit智慧健康大数据云平台数据,从健康状态、BMI指标、睡眠健康、压力健康等多个角度分析80后、90后、95后及00后年轻人群的健康现状。
年龄层健康与亚健康情况占比中国年轻人体重占比中国年轻人日均睡眠情况
海量详实的健康数据及头部企业对健康数据的开发利用,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数据本身所具有的商业价值和运用潜能。这刺激了越来越多的大厂持续发力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年全球智能手表和手环主要出货厂商为苹果、华为、三星、Fitbit和BBK等,提前布局智慧医疗的恰恰就是这些企业。苹果通过Applewatch收集用户数据,并进行大数据分析,既巩固其在智能穿戴领域市场份额,还为进入医疗领域打下基础;华为已经获批生产腕部单道心电采集器,华为智能穿戴设备从简单的运动记录到了健康监测新阶段,此外华为还在软件医疗云服务以及AI辅助诊疗方面布局;小米投资了包括九安医疗、寻医问药在内的数十家公司,布局“互联网+医疗健康”;腾讯成立腾讯健康医疗,以医疗云服务以及肿瘤助手等帮助用户解决健康问题,运用大数据与互联网服务用户;百度投资东软医疗;京东推出京东健康;阿里有阿里医疗等等。
四、海量健康数据背后的隐私问题逐步凸显
在医院,病人的病情会被保密,这已成为规范。智能可穿戴设备采集的用户健康数据呢?尤其是一些能够提供健康预警功能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这类设备意味着用户每时每刻都在被科技公司监视着,用户生活作息、运动习惯、体重变化、行动轨迹等等一切几乎透明。
为了健康让渡隐私是否值得呢?在缺乏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仅依靠企业的自律能让人感到安全吗?这些问题已经引发部分媒体和用户的